童年·故鄉的記憶
日照莒縣龍山鎮褚家莊村,是張麗軍的家鄉。這是一個三面環山的村莊,一條小河從村子里穿過,村子不大,景色非常優美,山青水秀。“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寄予太多的關注,只希望我們能健康長大,讀點書、做點家務、長大成人,就可以了。所以我的童年無憂無慮,學習、作業都沒有人管。”張麗軍說。
“在我的記憶里,童年、故鄉,是冬天夜晚里一輪金黃色的月亮,照在小樹林的樹梢之上。一到夜晚的時候,和小伙伴們在幾條大街上跑來跑去捉迷藏玩,等到深夜回家的時候,父母都已經疲憊地睡著了,我往床邊一趴也睡著了,就是這樣的一種童年狀態。童年時代的我是非常調皮的,爬墻上屋,簡直是無‘惡’不作。記得有一次村里上演電影《少林寺》,看完之后,我和大爺家的弟弟去河邊砍了一根木棍當作少林棍,對著田地里剛長到一米多高的玉米一陣橫掃,結果到了晚上,人家就找到我家里了。小時候就是這樣,很調皮的。”張麗軍笑著說道。
小學畢業后,張麗軍到鄰村的學校去上學。“后來我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轉變。當時初一年級統考在我們鄉鎮駐地的學校舉行,姥姥家就在鄉鎮駐地的村里。我住在姥姥家里,晚上的時候跟著幾個舅去他們的學校上晚自習,當時他們的學校正在組織復習。當老師提問題的時候,我也跟著回答。其中有一個歷史老師看我回答的很好,就說‘你學習不錯啊’。班主任宋新祥老師問我,‘你愿不愿意來我們鄉鎮中學上學啊?’”
就這樣,張麗軍來到了鄉鎮聯中,直接插班學習。命運,也從此刻開始悄然發生改變。“當時我有一個很簡單的信念,老師對我這么好,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辜負老師對自己的信任。這是一種很淳樸的情感。從那以后,我回到家也不再調皮,而是找時間來學習,成了一個很乖的學生,可以說發生了質變。之后,我就一直秉持一個信念:不要讓信任自己的人失望。”
“在龍山鎮上學的幾年里,我遇到了很多很好的老師,像政治老師周興國。尤其是龍山中學的宋新祥老師,是對我特別重要的老師,是我的恩師。”對幫助過自己的人,張麗軍一直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