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各級政府設置重重障礙,阻撓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和民主政權。在此情況下,黨中央發出指示,“八路軍或地方游擊隊,如無政權,則決不能發展鞏固根據地。因此,已得政權決不能放棄,并還應努力爭取成立新的政權。”1940年2月,中央和山東分局緊急指示:立即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大量發展武裝。
3月17日,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洪凝鄉長蘭村宣告成立,公推劉鴻若為縣長。隨后縣政府發布《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布告》(第一號),頒布施政綱領。3月31日,莒南、莒北各界各階層代表100余人在上澗村舉行會議。大會選舉產生了莒縣行政委員會,成立了莒縣抗日民主政府,公推謝輝為縣長。日照縣、莒縣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標志著日照縣、莒縣抗日根據地的初步形成。
加強抗日根據地全面建設
1943年八路軍主力部隊挺進路北,解放了莒縣、日照、諸城山區大部分地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黨在領導抗日軍民繼續進行局部反攻和反擊敵人進攻的同時,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根據地建設運動。
大生產運動
為了克服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困難,日照地區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民響應黨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和山東分局“開展大規模生產運動”的號召,從1943年冬,積極開展了大生產運動。
減租減息和增資運動
減租減息,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實行的土地政策。1943年夏,日照的減租減息和增資運動全面展開。
減租減息和增資運動的開展,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根據地經濟恢復和發展,打擊了封建勢力,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提高了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
民兵建設與參軍運動
隨著減租減息運動的深入開展,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顯著改善,更加熱愛共產黨,抗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青壯年爭先恐后報名參加民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在“殺敵報仇,保衛家鄉”口號的鼓舞下,日照解放區掀起了大規模的參軍運動。1944年,僅日照縣就有15000多名青壯年參軍,受到濱海區黨委通令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