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機·命運的轉折
1991年,牟善民被單位派駐到上海工作,在上海的兩年,他的觀念悄悄地發生了變化。
“在上海期間,我遇到了一位80多歲的臺灣老伯,拄著拐杖,開始我以為他是來旅游的,結果聊起來才知道,他在上海創辦了一家合資公司,因為業務專程過來簽字。當時很受觸動,因為他的年齡,也因為他的創業精神。現在很多人身上缺少的正是這種精神。”
上海開放的環境、創業的氛圍和人們活躍的思維,都給牟善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中國掀起了第二波“下海潮”。1993年,已經升任上海經營處總經理的牟善民毅然辭去公職,下了海。
“對于我的選擇,家人并未過多干涉,而是讓我自己決定。父母都是比較開明的人,他們說:只要你自己覺得對,就去做。”
就這樣,38歲的牟善民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
“一開始,搞貿易,做裝潢,競爭比較激烈,但也學到了一些相關的知識和經驗。當然過程中也有很多坎坷,商場如戰場,不可能一帆風順,但總算是熬過來了。”
有了一定的資本積累后,牟善民開始考慮轉變一下投資方向。“朋友說,既然你喜歡花木,不如買一片地種苗木、搞綠化吧。”就這樣,牟善民開始了自己的“綠色”事業。
2002年,牟善民創辦了日照遠大園林公司,除了柳樹、法國梧桐、紫葉李等普通樹種,還大膽引進種植“美國紅楓”和“美國曼地亞紅豆杉”等進口苗木,為日照最早的引進者。目前這兩種苗木已在日照和山東其他地域大量種植。
“我膽子比較大,換一種說法就是很有創新精神,很多專業人士都不敢引進的樹種,我敢。”
牟善民的身上,從來不缺少拼搏和創新的勇氣,永遠都保持著滿滿的行動力。
“在商海里闖蕩,必須要學會接受新興事物、擁有學習的能力。在做綠化的過程中,我參加了許多培訓班、講座,不光晚上要看書、學習,白天抽空兒也要學。不管做什么,都得下功夫,等是等不來的。”
2007年,51歲的牟善民參加了全國綠化建造師考試,是所有考生中年齡最大的一個。
“我51歲時,考了兩個證,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市政建造師》資格證書,還有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建造師》資格證書。只是想證明自己,同時用行動告訴世人和我的孩子:學無止境。任何時候、任何年齡做任何事,都不算晚!”
勤快肯干又善于動腦的牟善民,很快便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但他卻并未因此而滿足,反而加快了自己創業的腳步。
“公司的發展、事業的壯大,不能墨守成規。除了要擔風險,還要有激情,必須得學會‘走出去’,開拓外面的新天地!”
“要想做大事,就去大城市。”牟善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一次全國苗木研討會上,牟善民認識了天津市城投集團的一些專家和領導。“他們大力邀請我到天津去做綠化工程,并介紹了那邊的環境和優惠政策,我就決定去看看。”
2010年,天津拿出四萬畝土地,設立國家綠色農業示范區。“這是京津冀目前最大的一個生態園,他們投資了十幾個億搞基礎建設,為投資者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吸引全國各地的花木種植者赴津搞綠化。天津的旅游景點和名勝古跡不多,未來這里會發展成一個觀光旅游勝地,我覺得還是大有可為的。”
就這樣,2010年12月,牟善民經過慎重考慮和實地考察后,決定帶領企業進軍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