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美麗中國。
中央大政方針和戰略目標已定,抓好落實是關鍵。立足當前、著眼未來,鍥而不舍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打實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把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到實處,把抓落實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
抓落實,首先要持續加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
對此,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牢固樹立起綠色發展的戰略思維,讓“五大發展理念”入心入腦、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體現在狠抓落實上,把無私無畏的擔當精神體現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
只要我們思想統一、步調一致、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就會破解各個難題,闖過道道難關,不斷開創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抓落實,其次要敢于擔當。
當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對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也是十分緊迫的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
然而,在一些地方,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的重大意義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擺不正生態與發展的辯證關系。
過去,有人認為“經濟要發展,污染難避免”“經濟發展是首要,環境建設是次要”,甚至以不惜破壞和犧牲生態資源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短期發展”;有人“為官一任,污染一方”“帶走政績、留下污染”“生態欠賬、后者償還”;在年度干部考核和區域總體評價中,偏重于GDP考核。其結果就是,生態文明建設成了一紙空文。
究其原因,就是少數領導干部“執政理念”扭曲、“政績觀”作祟、民生觀念弱化、服務意識缺失。
當今人民群眾和社會最反感的是“口號喊得響,工作不落實”或“興師動眾一陣風,轟轟烈烈搞發動,大會小會接著開,過了一段就放松”等不良現象。這是一種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行為,必須嚴懲。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黨全民全社會的共同利益和熱切期盼,也是普惠民生、造福人類的千秋偉業,責任重于泰山。因此,我們必須牢記“擔當”二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死死咬住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不懈奮斗、砥礪前行、義無反顧、永不動搖。
在抓落實中,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形式,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嚴格落實中央制定的損害生態環境實行“黨政同責”和“終身追責”,讓損害生態環境者付出沉痛代價。通過健全和完善科學考核評價體系,堅決修正“重發展、輕生態”的考核機制。
抓落實,最后要當好表率。
各級領導干部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建設美麗中國的“領軍人物”。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抓落實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群眾看干部、干部帶群眾,同心同德才能干成大事、成就大業、創出奇跡。
各級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積極發揮“頭雁效應”,給基層群眾做出好樣子,樹立好標桿,決不可“站在高處喊落實,轟著群眾去大干”;要作風下沉,深入一線,靠前指揮,以一流的工作作風,引導群眾、感召群眾、激發和釋放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強大生產力、創造力和正能量。
實踐證明,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生態好不好,關鍵要看領導。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強化基層黨建工作尤為重要。
(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