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照毛蟲,照毛蟲,針線扎,麻線縫,看看你腚疼不腚疼……”
又是一年春節至,在東港區濤雒鎮成家廒頭村,孩子們穿上新衣,唱響童謠,手里擎著花花綠綠的魚燈籠,將歡聲笑語灑遍村中每個角落。
民間傳說中,魚燈籠有除蟲治病之功能,用燈籠照照眼睛、照照耳朵,能眼明耳聰;照照室內、照照院內(俗稱照毛蟲),能除蟲除害,一年豐收。在成家廒頭村,魚燈籠的制作技藝已傳承了近300年。
“清朝初年咱們這兒就開始做燈籠了,因為靠近大海,夜里風大,燈籠是‘剛需’;又因為漁民眾多,‘魚’的寓意又好,所以成家廒頭村的燈籠外形大多是魚。”作為這門非遺手藝的傳承人,從小就在成家廒頭村長大的成秀翠向記者詳細介紹了魚燈籠的歷史,“每到臘月,我們這里家家戶戶便開始扎制燈籠,趕在元宵節之前出售。”
走進成秀翠家中,第一眼便看見寬闊的桌子上,擺放著各種各樣制作燈籠的原材料:白紙、拓版、顏料、漿糊,甚至還有一片青蘿卜。成秀翠解釋:“白紙印在拓版上需要整平,整平的工具太干會弄碎紙張,蘿卜含水量合適,削平了正好用,這也算老一輩總結出來的經驗吧!”一盞魚燈籠,承載的是成家廒頭村多少代人生活的智慧。
桌子一角整齊地擺放著一排排的燈籠架。小小一個架子,要有二十五道工序。鉆眼、折疊、插孔、訂針等,每一步都蘊藏著制作人的心血。“一個人一天不停地做,最多也就能做二十幾個。”成秀翠的手上,都是各種涂料的顏色,“手上沒點顏色,哪像個做魚燈的呢?”
魚燈籠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了不同的意象:湛藍的是水波,澄黃的是花朵,鮮艷的“福”字是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魚燈籠都是過年點,從正月十四到十六,晚上如果風平浪靜,那就叫做‘收燈’,祝新的一年五谷豐登(燈)。咱們海邊的人特別喜歡魚燈,因為盼出海打漁獲得豐收,魚燈是連年有余(魚)。”
從古至今,魚燈籠不僅承載著種種美好的寓意,還給成家鰲頭村的村民們帶來了實惠。“我從記事的時候起,每到臘月就幫著家里做魚燈籠,忙上十幾天,開春的時候家里能添個大件,或者可以攢夠孩子明年的學費錢!”聊起這個,成秀翠眼里泛起了溫柔的回憶,手里的魚燈籠仿佛也寄托著希望。
三百年魚燈經久不衰、薪火相傳,除了物美價廉、寓意吉祥,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傳承了手工匠人心中一份無法割舍的情懷,留住了傳統年味和童年記憶。
“現在做魚燈籠的越來越少啦!”成秀翠說,前些年,紙燈籠一度被塑料燈籠沖擊得沒了市場,但隨著近幾年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大家越來越喜歡老手藝,紙糊的魚燈籠又成了“稀罕物”。目前,魚燈籠的市場越來越廣,北京、上海、廣東等地都有客戶訂單。魚燈籠已經走出日照,走向了全國。
如今兩個女兒都已經出嫁,成秀翠有了更多空閑時間:“很多村里的年輕人小媳婦看著燈籠賣得好,也來家里跟著學。誰來學,我都教。祖輩留下的老手藝能傳下去,這不是個好事嗎?”(日照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楚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