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蒼穹,是醉人的“日照藍”;俯瞰大地,是怡人的“生態綠”。清清河流綿亙蜿蜒,山川草木與飛鳥蟲魚和諧共生,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生態長卷。
從昔日的鹽堿地、養殖池,逐步蛻變為擁有“藍天碧海金沙灘”靚麗城市名片的現代化海濱城市,在生態建市、生態立市的道路上,日照始終堅定不移。“兩山論”落地生根,生態優先理念貫穿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生態宜居家園”“濱海文化名城”“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一張張“含綠量”滿滿的城市名片,讓這座鑲嵌在齊魯“仙境海岸”濱海旅游帶上的城市為更多人所熟知。
生態宜居
城市向綠而生,生活向美而行
2024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日照,考察了陽光海岸綠道,沿綠道步行察看海岸線生態保護修復情況,他說:“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綠道建設把自然景色和人工設施很好地結合起來,應市民所需,是得民心之事。”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日照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優美的生態環境作為一項基本公共服務,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力打造生態宜居城市。
海岸帶整治修復保護,將最好的自然風光呈現給市民游客——
“不動一棵黑松、不動一塊礁石、不動一片沙灘”。日照將“原生態”基調貫穿海岸線生態修復全過程,還海于民、還景于民。
長約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有機連接水域、綠地、濕地、森林等重要濱海生態板塊,將十余處景點和多個沿海民俗村“串珠成鏈”的同時,也串起市民游客的“詩與遠方”,既重塑了城市生態“顏值”、拓展了居民親海空間,又帶動了文旅、體育、鄉村民宿等產業發展,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今年8月2日,日照海龍灣景區面向市民游客正式開放,吸引了眾多市民游客前來觀賞游玩。
這是我國第一個“退港還海”的港口岸線修復整治工程,修復岸線1882米,恢復沙灘面積45.83公頃。海洋環境、生物資源顯著改善,恢復了2000多畝可開發土地,成為“港產城”融合發展的又一樣板。2023年,該工程再次入選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當前,海龍灣的自然環境和水質已達到國家最高標準,吸引了被稱為“水中大熊貓”的江豚來此暢游嬉戲,太平洋蠵龜、黃嘴白鷺等對生態要求極高的野生動物亦紛紛在此棲居。曾經的“煤堆場”變成“金沙灘”,全市文旅產業發展再添新地標。
位于山海天旅游度假區的張北灣,岸線總長41.93公里,擁有沙灘、礁石、濕地等多種自然資源。立足本底優勢,日照統籌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特色親海空間。太公島濕地公園、海洋美學館、森林公園、兩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等20余處沿海親海空間進一步激發日照濱海休閑旅游新活力。
海岸帶整治修復保護項目實施以來,日照共恢復沙灘84萬立方米,整治海岸帶7.5千米,恢復濱海、濕地植被89萬平方米。2023年,全市1573個入海排污口全部提前完成整治銷號;國控、省控河流斷面穩定達標,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100%,15個監測點位均達到一類水質標準。
修復城市生態“傷疤”,打造“日照碳匯模式”——
深秋時節,漫步至日照迎賓路兩側、張郭村對面,大片的粉黛亂子草迎風搖曳,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幾年前,這里只是一片7000多平方米的裸露土地,建筑垃圾和拆遷垃圾滿地都是。”附近村民張先生告訴記者。
城市中的裸露土地“因裸致臟、由露揚塵”,嚴重影響城市景觀容貌和空氣環境質量。對此,日照開展利用有機固廢的無害化處理產物用于裸露土地的治理,創新性實現了有機固廢資源化和土地整治,打造了城市治理新模式——“日照碳匯模式”,曾經的城市“傷疤”成了市民休閑的花海綠廊。
走進南湖鎮尹家河礦區綜合治理項目現場,巖壁上的黑松樹迎風而立,曾經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通過生態治理修復重煥生機,再披青綠。日照積極探索“廢棄礦山修復+建筑固廢資源化利用”治理理念,全力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截至目前,已累計投資10億余元,完成廢棄礦山修復面積680公頃,恢復農用地480余公頃。
2024年3月,《日照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2—2035年)》印發實施。《規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構建“一屏一帶二網多點”的生態修復總體格局,為日照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空間指引。
翻開日照“濕地圖鑒”,點亮城市生態地標——
傅疃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兩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西湖國家濕地公園、沭河國家濕地公園……4個國家級濕地公園、5個省級濕地公園、12處人工濕地,濕地之美,已成為日照又一張生態名片。
世界級最瀕危鳥類、有“神話之鳥”之稱的中華鳳頭燕鷗飛臨日照,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秋沙鴨等罕見鳥紛紛前來“打卡”。天鵝、鵜鶘、白鷺、蒼鷺……從傅疃河、兩城河到沭河、潮白河,從袁公河到北溪,一處處美麗宜居的濕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鳥類飛來日照越冬。
開窗見綠、出門見園、處處見景,“城市即公園、公園即城市”,日照人的生活向美而行。
育綠生“金”
新質賦能,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走進東港區三莊鎮90MW集中式農光互補扶貧電站,900余畝四季銀花、亞特紅金銀花等中草藥在光伏板下恣意生長,蔓成綠海,構建起“農光互補、綠富同興”新格局。
作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和首批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之一,五蓮縣積極開展GEP核算,推動“雙碳”目標戰略下生態資源從“無價”到“有價”。GEP核算成果轉化為授信額度,“生態活力貸”破解了“綠水青山”定價難題,讓生態產品價值變現成為可能。
在山東港口日照港的抑塵劑生產廠房內,自動化生產系統正在有序運轉。
“為積極響應智慧綠色港口建設,我們自主研發了‘山港潤’散貨抑塵劑,噴灑后可自然降解,無毒無害、無二次污染,綜合抑塵率達99%以上,打造了港口綠色環保抑塵新模式。”山東港口日照港海港公司環保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港區水循環系統實現“零排放+全回收”,打造港區污水“收集—處理—回用”閉環運行體系,實現了港區水資源合理高效運用。
近年來,山東港口日照港積極助力“無廢城市”建設,先后獲評“亞太綠色港口”“四星級中國綠色港口”等稱號。
“無廢漁港”“無廢村莊”“無廢港口”“無廢學校”……一個個“無廢細胞”的創建,讓“無廢城市”建設有了更多的綠色載體,無廢理念深入人心。
2024年3月,日照市公布首批“無廢細胞”創建工作先進單位。隨著首批28個“無廢細胞”的激活,日照逐步打通綠色生活發展“大循環”,向“無廢城市”目標穩步邁進。
走進山東恩川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其與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合作的“年6萬噸亞太森博綠泥、污泥資源化利用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中,預計2025年一季度開機投產。
“之前,制漿廠處理固廢的方式是焚燒和填埋,雖然也符合當前環保排放要求,但從長遠來看,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最優解’。這個項目建成后,每年可處理木片下腳料10余萬噸,綠泥、污泥6萬余噸,產出16.5萬噸紗管紙。該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內領先、木漿造紙行業唯一,兼具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項目負責人錢俊雷介紹。
廢物利用,“變廢為寶”。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日鋼集團自2003年建廠以來,已累計投資190余億元發展環保與循環經濟,率先在國內應用推廣世界先進的循環經濟工藝技術,建立起固體、液體、氣體一體化資源綜合利用體系。
鋼鐵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廢物,包括水渣、鋼渣、除塵灰等,全部實現工業固體廢物的100%循環利用。
生態賦能,育綠生“金”。
一路走來,日照將生態文明建設化為觸手可及、可觀可感的一件件具體實事,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生態惠民
厚植底色,綠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山海間,一抹新綠,將擘畫出怎樣的“奇跡”?
兩年時間里,百余所高校、中小學校與旅站結對,3萬余人參與其中。在日照,“喚綠之旅”環保主題研學開辟了青少年生態文明宣教新路徑。
2023年,日照“喚綠之旅”環保主題研學項目被評選為當年“山東省十佳生態環境公眾參與案例”,成為全省首個環保主題研學品牌。2024年,“喚綠之旅”新增20個特色旅站,一項項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市各地蓬勃開展,為城市發展書寫“綠色未來”。
在日照銀河公園西側嘉祥路旁,印有“全民低碳·樂享普惠”的“小綠回收”成為近年來深受周邊居民喜愛的“新朋友”。
“我們借助互聯網平臺和‘碳惠日照’小程序,打通了廢物回收的各個環節,實現了資源的全流程高效整合。居民只需通過微信小程序,即可輕松完成廢舊物品回收并獲得紅包與碳積分獎勵。同時,通過與環保企業合作,將可回收垃圾轉化為再生資源,為‘無廢城市’建設貢獻力量。”山東綠斯科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經理劉凱鴻說。
2023年6月5日,“碳惠日照”小程序正式上線,這是山東省首個市級碳普惠平臺。通過搭建多元場景、建立激勵機制等舉措,構建綠色機關、綠色企業、綠色出行、綠色金融等全民碳減排“可記錄、能衡量、有收益”機制,鼓勵市民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打造城市綠色低碳新風尚。
2024年,“碳惠日照”升級完善二期場景,新增“小綠回收”“循寶”等資源回收場景建設,實現碳減排量核算,當前平臺減排量達2319余噸。
走進東港區濤雒鎮小草坡村,干凈整潔的村居、連綿成片的光伏,昔日“臟亂差”,今日“綠富美”。
近年來,為加速推進綠色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小草坡村陸續實施雨污分流、美麗庭院、垃圾分類等舉措。處理后的污水可實現還田再利用,易腐垃圾處理入選全國農村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典型案例。
“綠色轉型”讓小草坡村摘得省級文明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等稱號。
從“喚綠之旅”開辟環保新路徑,到“小綠回收”實現資源全流程高效整合;從“碳惠日照”刷新城市“綠”動力,到小草坡村的鄉村新變……日照綠色發展成果惠及全民,生態“紅利”人人共享;以青綠為底繪就的生態畫卷,融入日照的城市肌理。
2024年8月,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長遠性、戰略性、制度性頂層設計,進一步推進日照生態保護提檔升級。
以綠為底,著墨生態。
一穹藍天、一灣碧水、一方凈土,澎湃的“綠色”元素融入其中。站在新起點的日照,將繼續厚植生態底色,“碳”路前行,繪就綠水青山新畫卷。(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