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地級日照市建市35周年,日照日報社特推出“牢記囑托擔使命 共享機遇譜新篇·故事里面看變化”專欄,以期通過生動的新聞故事,講述發展、講述變化、講述民生,講述改革的新思路、攻堅的新辦法、成長的新活力和百姓的新生活,清晰展現出一個努力前行、拔節生長的日照。敬請關注。
發展故事
“嘶!”10月16日,在嵐山區國鑫箔材(山東)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鑫箔材”),技術研發員于圣琨輕輕用力,一片鈦箔就被撕成兩片,“0.01毫米,是耳膜厚度的1/10!”
可不要小看這0.01毫米,它可突破了國內電子信息材料的“卡脖子”難題。
在過去,鋼鐵產業常與“塊大”“笨重”等詞語聯系在一起,但國內對0.035—0.05毫米厚度的高檔箔材產能和產量需求巨大,0.018毫米及以下的高檔箔材更是依賴進口。為了突破技術難題,國鑫箔材與東北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共建關系,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套寬幅壓延箔材軋機組,可生產覆蓋幾乎所有箔材。
政策有力度,企業創新才有底氣。為幫助企業專研技術創新,嵐山區為國鑫箔材提供了生產廠房,允許企業先用后購。同時,為企業備案了1500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貸款,貼息40%;日照市嵐鋼壹號科創股權投資基金投入600萬元基金支持,助推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突破技術封鎖,不僅掌握市場話語權,更帶來了高效益回報。原本“按噸賣”的鈦材變成薄如蟬翼的“手撕鈦”后,身價大增——0.01毫米、0.008毫米、0.005毫米規格的鈦箔,一公斤可賣到三萬元以上,是一噸鈦礦價格的十幾倍!
背景解讀
“國鑫箔材突破0.01毫米‘卡脖子’技術”的故事背后,是日照實施工業倍增“頭號工程”、打造先進鋼鐵制造產業集群的久久為功,是政府引導企業瞄準技術前沿、錨定科技創新深耕細研的孜孜不倦。
近年來,依托山鋼日照公司、日鋼集團兩大龍頭企業,日照在嵐山區21.8平方公里的鋼鐵配套產業園區內,招引落地了上海通用重工、北京利爾等一批骨干企業,一個個“吃鋼嚼鐵”項目集聚,并陸續建成山鋼鋼鐵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等一批研發服務平臺,瞄準高端市場,加快創新步伐,不斷提高鋼鐵本地消化量。如今,嵐山鋼鐵產品中中高端產品已占八成以上。
工業強則經濟強,產業興則城市興。1989年,地級日照市建立之初,全市工業只有機械、紡織、化工等28個行業,62個門類,但行業布局分散,總量小。此后,從“工業帶動”到“工業強市”,再到“產業強市”,35年風雨兼程,日照始終把工業作為全面振興日照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脊梁”,舉全市之力部署、布局、推進。
尤其是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全市上下聚力實施工業倍增“頭號工程”,日照港轉型升級工程、日照先進鋼鐵制造基地產能承接一期暨數智轉型升級工程等一批大項目如雨后春筍般落地。
一個大項目就是一個無聲的招牌,有著強大的集聚效應。1—9月,全市420個實施類省市重點項目完成年度投資760.8億元,占年度計劃80.7%,其中,95個省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18.8億元,占年度計劃的87.2%。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可感可知的變化中,凝聚著幾代決策者和全體日照人民的心血。放眼望去,在重大項目建設中播下的“工業倍增”種子正蓬勃生長,一個成熟自信的日照正堅定走向前方!(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新英 蔣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