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茶產業競爭日益激烈、品牌化發展成為共識的今天,如何在一片紅海中找到獨特的生存與發展路徑,成為許多茶區與企業面臨的共同課題。山東日照五蓮縣的“富園春”茶園,憑借“一年只采一季茶”的極致理念、從茶園到茶杯的全程品控,以及“舍產量得品質、舍速度得傳承”的經營哲學,不僅打造出萬元一斤仍供不應求的高端綠茶,更走出了一條傳統農業與現代品牌、生態效益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在普遍追求“多采多收”的茶葉市場中,黃慶富反其道而行,提出“一年只采一季春茶”,將其余三季的養分盡數留給春天。這一看似“違背常理”的決策,背后是對茶葉品質的極致追求。北茶南引的逆境,反而淬煉出茶葉更高的氨基酸含量與更醇厚的風味。這種“舍與得”的智慧,不僅成就了茶葉獨特的“山場氣”與回甘,更重塑了產品的價值邏輯——從“論斤稱賣”到“按質定價”,奠定了品牌的高端基因。
“富園春”的成功,不僅在于理念,更在于將理念轉化為可執行、可追溯的極致標準。從采茶工沐浴更衣、精準“提采”,到制茶師“一天只做一斤茶”的萬元匠藝,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對細節的偏執。尤其是“一畝地只做一斤茶葉”的頂級茶標準,將畝產值嚴格控制在3萬元以上,實現了從“農業生產”到“精品制造”的跨越。這證明,在農產品領域,唯有建立高于行業的標準,才能真正跳出同質化競爭,贏得消費者的長期信賴。
真正的品牌不僅要自己成功,更要能賦能一方。“富園春”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就業、技術指導等方式,帶動周邊2000多戶農戶增收,每年支付勞務費超300萬元,實現了“做茶”與“帶富”的統一。這不僅為企業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更構建了穩固的本地利益聯結機制,使品牌發展深深扎根于社區土壤之中,形成了“企業成長與鄉村發展同頻共振”的良性生態。
品牌的持續生命力,離不開代際傳承與創新。“茶二代”黃琪的回歸與“喜兒芽”等新品牌的推出,為老品牌注入了年輕活力;而茶博中心的建設與“智慧茶園”的打造,則標志著企業從傳統制茶向“茶文旅研”融合的現代化集團邁進。這種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品牌精神與文化自信的接力,確保了企業能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始終保持前瞻性與競爭力。
黃慶富與“富園春”的故事,是中國現代農業品牌化的一個生動縮影。它告訴我們,在農產品領域,真正的競爭力并非來自規模與低價,而是源于對品質的堅守、對標準的執著、對土地的責任以及對未來的遠見。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指引下,“富園春”以一片茶葉為載體,實現了經濟、生態與社會效益的多重豐收,為更多鄉村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日照樣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