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茶園還蒙著一層薄霧,萬秀春已經穿梭在茶壟間。八年前,他從城市回到日照老家,很多人不理解。而今天,他不僅讓老茶園長出新希望,更用一片葉子帶動一個產業,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
當鄉村振興的號角吹響,在外打拼多年的萬秀春帶著對故土的眷戀,毅然回到日照老家。2017年初,他懷揣“把家鄉好茶賣出去,守住這份老手藝”的樸素愿望重返茶山。同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盞明燈讓他更加堅定“回家的路走對了”。面對傳統茶業發展困境,他敏銳把握時代機遇,先后投入200萬元引進智能化生產線,建成標準化加工車間,打造涵蓋綠茶、白茶、代用茶等6大系列20余種產品。通過連續獲得“有機食品轉換證書”和“綠色食品認證”,他為“日照綠茶”筑牢品質根基,讓老字號煥發新生機。萬秀春的選擇印證:鄉村振興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無數新農人用堅實腳步丈量田野、用辛勤汗水澆灌夢想的生動實踐。
“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是萬秀春常掛在嘴邊的話。創業伊始,他就構建起“公司+基地+農戶”的融合發展模式,年均加工干茶14萬斤,帶動周邊千畝茶園、800余戶茶農穩定增收,每年為20余名村民提供就業崗位。他創新實施“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品牌銷售”的管理機制,既保障了企業原料品質,又增強了農戶抗風險能力。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積極對接山東農業大學等高校資源,共建鄉村振興驛站和實訓基地,邀請專家教授駐村指導,培育出國家級制茶師1名、省級技術能手2名、青年制茶師30余名。“授人以漁才能真正激發鄉村的內生動力”,這句樸實的話語背后,是他為鄉村振興培育“源頭活水”的遠見卓識。
作為“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藝”市級非遺傳承人,萬秀春對制茶技藝有著執著的追求。他深知“茶不僅僅是炒出來的,更是種出來的”,嚴格遵循“先高后低、抖悶結合”“手不離茶、茶不離鍋”的古法要訣,確保每一片茶葉都能展現日照綠茶“清湯綠葉”的獨特品質。在堅守傳統的同時,他勇于創新,系統整理北方綠茶“抖、悶、理、散、搓、握”六步炒制技藝,歷時三年攻關研發,于2024年成功申報“一種雙鍋曲毫炒茶機”等兩項實用新型專利,實現了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這種“守”技藝之正、“創”發展之新的智慧,讓千年茶技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八年來,萬秀春始終沒有忘記養育他的這片土地。他在村里設立“春蕾”獎學金,已資助10余名家庭困難學生繼續學業;每逢傳統節日,他都會帶著米面糧油等生活用品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他還連續多年贊助鄉村籃球賽、廣場舞大賽等文化賽事,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累計4萬余元的公益投入,如涓涓細流滋潤著茶鄉百姓的心田。“我們都是新時代社會進步的一份子,有義務為身邊人樹立正確價值觀”,這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一位新農人最本真的鄉土情懷。正是這份對家鄉深沉的愛,讓他先后獲評“省級鄉村好青年”“區級鄉村之星”等10項榮譽。
萬秀春的八年茶路,詮釋了“新農人”三個字的深刻內涵——他們不僅是產業的開拓者,更是鄉風的引領者、文化的傳承者。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像萬秀春這樣的“領頭雁”,帶著技術、理念與情懷扎根土地,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而這,正是新時代農村最美的風景。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