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布翻飛,悟空八戒的皮影戲惹得滿堂喝彩;課桌之間,孩子們專注的眼神亮如星辰。在嵐山區黃墩鎮南塔嶺村的“小草學堂”,這溫馨一幕已持續了17個夏天。
從一間簡陋辦公室起步,到如今花開日照66個村居社區,“小草學堂”用年復一年的堅守,為鄉村兒童暑期成長撐起了一片綠蔭。這株“小草”蓬勃的生命力從何而來?答案就藏在多方協同、務實耕耘的點滴之中。
始于“看見”:少年善念叩開第一扇門
一切的起點,源于2009年那個暑假19歲學生秦譚的“看見”與行動。他敲開村支書的門,只為給村里無人看管的孩子們“找個寫作業的地方”。這份源自鄉土的樸素關懷,催生了第一間“鄉村愛心教室”。
它沒有宏大的藍圖,卻精準回應了最迫切的需求——給留守兒童一個安全、有伴的“暑期之家”。正是這份始于微小處對兒童困境的“看見”和務實的行動,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成于“協同”:眾人拾柴燃亮守護之光
“小草”的茁壯,絕非一人之功。它得益于一場溫暖的“接力”與“協同”。 共青團嵐山區委敏銳捕捉并命名推廣,團市委聯合文明辦、教育局深化服務,將其納入制度化軌道,從單點探索到全市66個點位鋪開,為“小草”生長提供了堅實土壤。
區教體局組織教師志愿者定期下鄉,將科學實驗課等優質資源引入鄉村;昔日支教隊長李斌等“老隊員”持續反哺,帶來經驗與物資。老藝人莊新樂把非遺皮影戲帶進課堂,讓文化在童趣中傳承;家長們或協助管理,或送來物資,成為“編外守護者”。
年復一年,大學生志愿者如約而至,用陪伴和專業點亮假期。“共青團+政府部門+專業力量+社會資源+青春志愿”的協同網絡,讓“小草”獲得了源源不斷的滋養。
歸于“成長”:鄉土沃土育出多彩樂園
“小草學堂”的價值,最終要由孩子們的成長來丈量。它解決的遠不止“看護”。 如南塔嶺村支書辛本法所言,它直擊農村家長“作業無人輔導、安全無人管、心里話無人聽”三大痛點。
從課業輔導到剪紙、皮影非遺體驗,再到化學實驗的驚奇,學員秦浩桐“眼睛亮得像星星”的感嘆,張騰月“暑假再也不孤單”的心聲,印證了這里已成為集學業支持、興趣激發、心靈陪伴、文化浸潤于一體的“成長樂園”。它讓鄉村孩子的暑假不再荒蕪,擁有了與城市孩子同樣多彩的可能。
“小草學堂”的十七年,是一部關于善意如何落地生根、涓流何以匯成江河的生動實踐。它始于一個少年對身邊困境的“看見”與行動,成于黨政引領下社會力量的廣泛協同與制度保障,最終歸于鄉村兒童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成長。
它不追求宏大敘事,卻用一間間充滿煙火氣的學堂證明:解決鄉村兒童的真問題,需要俯下身來的關切,更需要構建起可持續、可復制的協同機制。 這株根植鄉土、匯聚眾力的“小草”,正以其堅韌的生命力,為鄉村的未來撐起更多綠蔭,也照亮了教育公平與鄉村振興路上最動人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