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7月22日,在山海天臥龍山街道青島路社區晨光熹微的廣場上,64歲的牟宗英與67歲的申家富夫婦正帶領著數十位學員舒展肢體,八段錦的柔和與太極劍的靈動交織成一幅生動的晨練圖景。
“不光自己要健康,更要帶著街坊們一起活出精氣神。”申家富的話語里,藏著的不僅是退休后的生活態度,更是一群銀發長者對社區的熱忱擔當。
這對深耕教壇數十載的伉儷,退休后再次投入到服務社區、關愛鄰里的公益事業中,義務開設了“銀齡健康課堂”,越來越多的居民走出家門,加入鍛煉隊伍,在舒緩的招式中涵養了平和的心態,讓社區里洋溢著健康、和諧的氛圍。
其實,在青島路社區像牟宗英和申家富夫婦這樣在銀齡歲月又煥發出別樣光彩的居民不在少數。
青島路社區以黨建為舵、以人才為舟,挖掘“銀發”人才資源庫,讓退休不褪色的長者們在社區治理一線綻放光彩,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溫潤而堅韌的“銀發力量”。
“以志愿服務為手段,探索適合發展實際的健康老齡化路徑,同時創新打造‘銀齡+黨建’工作新陣地,引領老年人在一線展現新作為。”青島路社區黨總支書記朱寧向記者介紹,為了推動“銀齡行動”拓面升級、提質增效,社區搭建志愿服務平臺,培育壯大“銀齡”社會組織隊伍,讓這些老年群體成為社區治理的重要參與者。
社區里的“五老”銀齡們在文明創建的路上帶頭示范,在矛盾調解的現場耐心勸導,在文化傳承的途中接力守護,在家風建設的土壤里默默耕耘,用行動為社區的和諧穩定注入了最踏實的力量。
2022年,在老黨員的支持下,社區成立“家風宣講團”。在社區活動室、小區涼亭下,這些老黨員們把自己一輩子的經歷化作家常話,孝老愛親的細節、夫妻和睦的秘訣、教子有方的心得,像一股清泉,淌進每個人心里。
今年“七一”前夕,有著50多年黨齡的王保友特意換上干凈襯衫,把黨員徽章輕輕別在胸前。在社區主題黨日活動上,他跟大家伙嘮家常,從入黨時的初心談到工作后的堅守,從生活變遷講到時代發展。“老人家說的話在理又感人,聽他講故事就像讀一本鮮活的歷史書。”不少社區居民特意提前到場,就為傾聽這位老人分享歲月感悟。
在社區治理的一線,銀齡志愿者們以熱忱與擔當,在公共區域安全維護、綠化環境改善、公共設施適老化更新等工作中主動作為,成為推動問題解決的重要力量。
錦華御府沿街車輛亂停曾是困擾居民的“老大難”問題,車輛隨意停放不僅堵塞消防通道,還常引發鄰里糾紛。銀齡志愿者劉乃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牽頭組織黨員志愿者連續一周實地勘察,早晚高峰守在路口記錄車輛流動規律,挨家挨戶收集居民意見建議,最終帶著厚厚一沓調研筆記聯動社區,敲定了安裝智能道閘的解決方案。
方案推進中,同為銀鈴志愿者的費玉靜迅速召集20名志愿者,全身心投入到入戶講解政策、協助投票表決的工作中,讓居民們了解方案的必要性與益處,高效完成了表決流程,為道閘順利安裝按下“加速鍵”。
作為在錦華御府生活多年的銀齡志愿者和業委會“大管家”,劉乃福將“小區是我家”的理念放在心中,他征集民意,精準梳理出“急難愁盼”清單。在他的推動下,小區先后實施了非機動車棚升級改造、綠化景觀提質增綠、熱計量改造等一系列惠民工程,提升了小區人居環境品質,讓居民真切感受到“家”的溫暖與美好。
針對城市社區退休老人普遍面臨的角色轉換與精神空巢難題,社區黨總支積極倡導“銀齡互助”結對子模式。社區的五支銀齡志愿舞蹈隊通過“結對子”實踐,在老年群體中織就了一張互幫互助的溫情網絡,點燃了大家共同參與、融入集體的熱情。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目前,已有20余名熱心公益的退休居民踴躍加入志愿服務行列,他們用實際行動匯聚成一股強大的“銀發力量”,為社區治理注入了新活力。他們是社區的守護者,是溫暖的傳遞者,是智慧的傳承者。“退休不退崗,白發又上崗,社區是我家,銀齡護芳華。”這句居民自編的順口溜,正是對他們最好的寫照。(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姚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