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博會上,山東展區成版權保護科普課堂—
“第一時間申請版權登記,心里踏實多了!”

大圖:10月16日,第十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山東展區迎來參觀者。小圖:“孔子數智大模型”亮相。(記者 薄克國 趙琳)
10月16日,以“數智引領未來、版權創新發展”為主題的第十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在青島開幕,創紀錄地吸引1100余家單位參展,對我國版權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成就進行集中展示。本屆版博會將持續到10月18日。
一個西瓜能賣百余元,在版博會山東展區亮相的濰坊郭牌西瓜,吸引了不少“吃瓜群眾”。而比西瓜更引人注意的,是展臺上排列的作品登記證書:“無籽西瓜防裂法”“西瓜風味圖譜”……
展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郭牌西瓜顏色翠、甜度分布均勻,賣價高依然供不應求,成了被仿冒的“重災區”。為此,郭牌西瓜拿起了版權“武器”。他們把育種、培育、風味甚至播種方式等一系列生產標準、課程等用版權“武裝”起來,建起全鏈條保護體系。目前已申請100多項作品著作權的版權保護,“一瓜一碼”可追溯。“近年來,我們沒有發現嚴重的侵權問題,2024年,我們銷售種子5900萬粒,育苗5300萬株,生產西甜瓜2.6萬噸,實現年產值近3.4億元,同比增長22.2%,種植戶的戶均年收入可達20萬元。版權保護發揮了重要作用。”
做成各種生日蛋糕、喜饃饃造型的王哥莊大饅頭,手辦、公仔等文創產品,紀錄片、動畫片等影視作品,曹縣漢服、東昌府葫蘆等特色產業文化產品,大明湖畔的超然樓以數字形式逼真再現……各種“版權+”產品及服務集中亮相,山東展區儼然成了生動的“科普課堂”。
王哥莊大饅頭展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用心設計的造型,轉頭就出現在別家產品上,而維權時卻連“這是我的創意”的證明都拿不出。“現在只要推出新產品,就第一時間申請版權登記,心里踏實多了!”
什么是版權?和我們有什么關系?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原創的“酒”再香,也怕巷子深,更怕被他人輕易“抱”走。山東出版集團展位的李彬告訴記者,熱度與流量轉瞬即逝,白紙黑字的版權登記,才是守護創意火種最可靠的“防火墻”。這次版博會上,山東出版集團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深耕數字版權領域的核心項目,包括紋明——中國圖案數字資源平臺、山東省數字融合版權交易中心等。“我們創新推出了‘作品登記證書+區塊鏈存證證書’雙證護航的服務模式,讓原創作品成為不可篡改的證書。”
“線上受理作品登記超234萬件,零見面、零紙化、零收費,這效率太贊了!”從事設計工作的市民劉先生在山東省版權保護與服務平臺展示屏前駐足,忍不住點贊。
不僅如此,山東省數字融合版權交易平臺集聚注冊用戶超28萬,依托出版資源,匯聚電子文檔、電子書、有聲書、音視頻、短劇等逾40萬件新型出版形態數據資源;中國(青島)音樂版權交易平臺為5萬余首音樂作品建立獨一無二的“數字身份證”,服務音樂從業者逾3600人,累計交易額突破4000萬元。這些項目,直觀呈現山東版權全鏈條數智化生態。
山東展區內,還可以清晰看到版權保護的科技防線——全影“鷹眼監測系統+全影tin鏈”版權保護體系,登記版權作品80余萬件,為全國超30萬攝影師提供全網監測、侵權識別、快速維權保障;金榜苑的新教育數智化生態系統在近5000所學校應用,日生成數據超300萬條,以版權技術助力因材施教。
此外,齊魯文化大模型、《齊魯文庫》數據庫、《黃河大系》數據庫等一批平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將深厚的齊魯文化底蘊轉化為可溯源、可交易的數字資產,實現傳統文化的版權創造、保護、交易。山東省圖書館信息網絡中心副主任周浩告訴記者,山東省古籍數字資源平臺對14020種、24000余冊古籍進行深度數字化加工,將藏在圖書館里的紙質古籍資源上傳到互聯網,應用前景廣闊。
從農產品、非遺保護到AI創作,從古籍活化到數字人交互,漫步版博會山東展區,一條覆蓋版權登記、創造、確權、保護交易、應用的生態鏈條已然清晰。
“文化創意產業與版權緊密聯系,以版權的交易和利用為紐帶,當然以版權的保護為后盾。”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原校長、文瀾資深教授吳漢東表示,希望通過版博會,讓大家了解到版權不是一張冷冰冰的證書,也不是額外的成本,而是文化創新的“準生證”,是價值轉化的起點,是讓產品和服務“出圈”的密碼。
據介紹,山東展區以“齊魯版權 向新而行”為主題,共組織50余家企業參展,通過數智化、時尚化、產業化、國際化的齊魯版權四大板塊,集中呈現數字賦能的版權新生態、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