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到一個說法,陸上有個山東,海上也有個新山東。
為什么這么說?
因為山東海洋事業發展足夠亮眼。
那么海上新山東究竟新在哪兒?
陸上山東是立體、全面發展的,海上新山東的新自然也應是立體、全面發展的。否則,兩者對應關系不匹配,比喻就不成立。
照此推理,海上新山東的新,應該是“形”“神”兼新,“質”“量”有新,海洋科技、產業、生態、合作、文化等領域全面向新。
這么說,大家可能沒什么概念。細細分析,就明白了。
(一)
事物的新,往往最先從它的外形感知到。
海上新山東的新,必然有外形之新。
我們都知道,山東是經濟大省,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三。倘若山東海洋經濟規模不夠大,外形沒有顯著變化,就不能與陸上山東的經濟規模相平衡,更不能說海上有了新山東。
那么規模有多大?
數據最能體現。2024年,山東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
1.8萬億,什么概念?對比各省海洋經濟發展,位居全國第二,占全國總量的17.1%,僅比廣東少2010億元,且追趕勢頭迅猛,去年山東增速6.1%,增速高于廣東0.7個百分點。
從省內來看,占山東GDP的18.3%,對山東GDP貢獻率達23.9%,拉動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
可以看到,1.8萬億的體量,直接影響山東經濟運行和全國海洋經濟格局。從這些數據望去,大家對海上新山東的新形象就有了初步概念。
仔細琢磨,更有一番感受。要知道,1.8萬億的體量,單靠一兩個產業支撐不起來,沒有幾個規模足夠大的產業集群,形成不了。
事實上,山東很多海洋產業,規模大、實力強,有的單拎出來,能打能扛。
去年,海洋漁業、海洋水產品加工業、海洋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電力業、海洋交通運輸業7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
也要知道,1.8萬億的體量,6.1%的增速,背后必然有新產業的拔節生長。事實也是如此。
山東海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已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且產業增加值連續三年位居全國首位。
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獲評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去年,山東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分別同比增長47.4%、64.3%、49.2%。
……
在山東,一個個海洋新產業正加速崛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
如同通過一個人的外形,能判斷出人物特征一樣,透過今天山東海洋經濟的大體格子,能解讀出很多隱藏信息。
比如,山東海洋產業體系較為完善,產業集群效應明顯,產業垂直整合能力強,產業創新活力旺盛。比如,山東圍繞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肯定作了很多努力。
多咂摸山東海洋事業各項數據,透過現象看本質,大家就對海上新山東的新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二)
海上新山東的新,不僅有“形”之新,更有“神”之新。事實上,也只有有了新的精神氣質,新的成色才更足,新才更有力量。
有個常識,海洋科技水平決定著海洋的開發程度,決定著在全球海洋產業鏈中話語權。
從這個角度講,海上新山東的精神氣質,是由以科技創新引領的新質生產力決定的。
有人會問,山東的海洋新科技供給水平到底怎樣?
不妨看幾組數據和例子。
“深海一號超深水大氣田開發工程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5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約占全國海洋領域獲獎數量的50%;
自主制造了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國內首艘“東方航天港”號海上火箭發射船等大國重器;
海洋一類新藥BG136二期臨床試驗進展順利,抗乙肝病毒海洋藥物LY102獲批臨床準入;
“問海”預報大模型在計算效率方面提升了3000倍,“瑯琊”1.0已實現對全球海洋狀態變量的中短期高精度預報;
這些科技新成果,涵蓋海水、海洋生物、海洋礦產、海上的天空等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突破性強,有的攻克了“卡脖子”難題,有的甚至達到全球領先。山東海洋新科技供給水平,由此可見一斑。
新科技供給水平,不僅體現在新的科技成果上,也體現在科研資源上,創新成果轉化能力上。
“國字號”海洋科研機構達50個,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全職住魯海洋界院士達22人、占全國總數三分之一。從科研平臺、科技企業、高端人才這三個事關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來看,山東有實力持續產出新的海洋科技成果。
高規格建設山東科技大市場和海洋科技大市場,舉行產研對接活動240余場次,達成合作124項;進行路演12場,促成投融資近3億元。數據表明,山東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不斷增強。
手里握著大量創新成果,又擁有持續產出創新成果、將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的“雙重”能力,海上新山東精神抖擻、神采奕奕。
(三)
“木桶有短板就裝不滿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裝不了水。”講的是發展一定要注重固底板。今天海上新山東,也是建立在全方位發展的“新”之上。
比如,新生態。
海洋生態和海洋經濟相互依存。沒有良好的海洋生態,海洋經濟就會痛失發展的根基。
山東海洋生態保護工作一點沒落下。6個海灣獲評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數量全國第一;日照、威海2市獲批全域美麗海灣建設試點。這些年,經過保護和治理,山東海灣水清灘凈、魚鷗翔集、人海和諧。
這也有力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比如,受益于優美海洋風光,山東沿海7市去年吸引4.8億人次“打卡”。
比如,新基礎設施。
要致富,先修路。發展海洋經濟,亦是如此。
山東人一直被認為,會修路,路修的好。但殊不知,“港口”“泊位”“航線”這些路,山東同樣修的好。
沿海港口生產性泊位達到671個,其中深水泊位394個,大型泊位數量位居全國沿海首位,“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東就有多大的碼頭”;
開通外貿航線260條,通達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700多個港口,航線數量穩居中國北方港口首位,“山東的船,沒有到達不了的國家和地區”。
去年,借助四通發達的路,山東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20.7億噸,居全國首位。
可以看到,今天海上新山東,體健步穩,背后是各項海洋事業協同并進,沒有顧此失彼、畸輕畸重。新糧倉、新安全、新合作、新文化……一個個“新”筑牢海上新山東的底座。
(四)
山東很不簡單,山東也給人很多啟迪。
第一,向海,山東才能更強。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一個明顯的軌跡,就是由內陸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強盛。
山東海岸線3500多公里,約占全國的六分之一,海洋資源豐度指數居全國首位,山東發展的最大優勢和潛力就在海洋,海洋經濟已經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這些無不說明,向海,山東才能更強。
所以,山東必須把經略海洋、向海圖強作為長期任務堅持下去,咬定目標不放松,久久為功。
第二,海上新山東,來之不易。
早在1990年末,山東就提出打造“海上山東”。三十多年來,圍繞這一目標,面對各類挑戰和困難,一代代山東人攻堅克難、辛勤付出,一茬接一茬地干。
近些年,從海洋強省建設行動方案,到“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山東又出臺一大批政策舉措,采取一系列有力行動,有效推動海上山東建設。
站在當下,回望過去,可以看到,今天的海上新山東,寄托著夢想,凝結著智慧和汗水,來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第三,山東還要推動海上新山東不斷向新。
當然也要承認,海上新山東還存在一些短板。高端裝備的一些核心零部件仍依賴進口,海洋新興產業占比不是很大,等等。
大家都在你追我趕發展海洋經濟。當此之際,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山東應拿出更大氣力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這樣,海上新山東必有一番新氣象。
最后,希望大家多到山東轉轉,感受海上新山東。畢竟,百聞不如一見!(文/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