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山東頻道

以筆為旗!抗戰烽火中的“大報”傳奇

來源:大眾報業 發布時間:2025-08-29 14:23:48

抗戰烽火中的“大報”傳奇

□ 記者 于岸青

1939年的第一個凌晨,在沂水縣云頭崮下的小山村云頭峪,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報大眾日報誕生了。小草屋內油燈閃爍,木窗欞外雪花飛舞,刺骨寒風透過石頭墻的縫隙不停吹進來,用力搖動印刷機的工人穿著單衣滿頭大汗,駐廠編輯則一邊呵著手一邊檢校報樣。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這些平均年齡二十幾歲的青年很難想到,這份誕生在風雨如磐暗夜的黨報,正在開啟一個傳奇。

大眾日報創刊號。

時間來到2025年7月3日,夏日的濟南,一條由“大眾”發出的消息刷屏——大眾日報今日出版第30000期,這是中國紅色新聞史上獨一份的紀錄,也是一張已連續出版86年依然生命力旺盛的黨報的新起點。

烽火歲月,大眾報人轉戰蒙山沂水間,一手拿筆一手握槍,“為大眾鼓與呼”。這份流淌著紅色血液的報紙,被沂蒙鄉親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大報”。

1944年冬,大眾日報記者辛冠潔為報社同事拍攝的照片。

2018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大眾日報創刊8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80年來,大眾日報不懈踐行‘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辦報宗旨,是一份有著光榮傳統、廣泛影響的黨報。希望大眾日報始終把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弘揚沂蒙精神,加強改革創新,為鼓舞大眾、團結大眾、服務大眾作出新的貢獻。”

一張報紙的抗戰傳奇,是“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辦報宗旨的生動體現,是“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的真實見證。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和沂蒙精神,對大眾報人而言,既是莊嚴的時代使命,也是對自身光榮歷史與辦報初心的回望與傳承。

一、突破千里封鎖線 發出“黨的聲音”

報紙用文字說話。多少年來,很少有人會把“危險”、“性命攸關”這樣的字眼,與“文質彬彬”的報紙聯系起來。然而,在抗戰中,為保證報紙的出版,大眾日報有223位同志壯烈犧牲。他們中,有曾任中共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大眾日報管委會主任的李竹如,有大眾日報通訊部部長郁永言等大青山十八烈士,還有與敵人短兵相接的印刷工人,以及奔波在千里發行線上的戰郵員。

握筆的文化人,扛起了槍桿子

1939年6月10日,日軍開始對沂蒙根據地第一次“掃蕩”。根據上級命令,報社編輯部和印刷廠部分工人組織起來,時任社長匡亞明領導大家就地機動靈活發動群眾堅持斗爭,取番號“沂蒙工作團”,一群手握槍桿子的文化人投入了戰火中。

剛轉移到甘泉寺,匡亞明要求架起電臺和油印機,準備出油印報。村口放哨同志來報,來了一個賣針線的人,東看看西看看后走了。到處都在打槍,怎會出現一個商販?匡亞明高度警惕,認為此人可能是漢奸、探子,要立刻轉移。

轉移的路上,果然遇見了打著“膏藥旗”的日軍。匡亞明率印刷工人一面還擊,一面掩護眾人撤退。憑著對地形的熟悉,他們在山里跟敵人兜起了圈子,連續跑了90多里地,終于擺脫了敵人的圍堵。

匡亞明這一隊就地打游擊,他們在范峪村幫助百姓驅散擾民的國民黨潰兵,獲得了33支槍及彈藥,又在龍灣村起出了國民黨散兵留下的80多支槍和部分彈藥,工作團每個人都背上了槍。幾天后,悄悄回到云頭峪的工作團得知日軍又將來犯,拂曉時分,印刷廠郭克剛班在后峪南山阻擊300多名來犯的敵人,大隊人馬急速轉移。這時,有三個走得快的日軍偷襲過來,印刷工人江衍興托起“水連珠”長槍“啪”地就是一槍,兩個鬼子應聲而倒,另一個立刻趴下不敢動了。首次戰斗告捷,傳出了“江衍興一槍打死了倆鬼子”的佳話。然而第二天,工作團在東上峪村與敵人交火,營業室工作人員趙鈞在戰斗中不幸頭部中彈犧牲,工作團在正規部隊的策應下才成功撤退。趙鈞同志是大眾日報第一位烈士。

報社的首要任務是出報。反“掃蕩”結束,印刷器材還埋在云頭峪,報社因陋就簡首先恢復出版油印報,8月1日第一期刊登朱瑞、徐向前就職通電,第二期刊發社論《中國共產黨北方山東分局為敵人掃蕩魯南宣言》,繼而恢復石印。此時幾公里外的王莊尚被日軍占領,報紙不能公開印刷,在村民幫助下,報社印刷廠在云頭峪村外挖了“地屋子”,從外面看是一片田地,地下挖出隔成兩間的地窖,7位同志白天休息,晚上印刷,經常聽到槍聲,他們在陰暗潮濕的地屋子里堅持了半年之久,印刷報紙數萬份。

慘烈突圍中,手工刻下8000余字

大眾日報最慘烈的犧牲,發生在1941年冬日軍施行的“鐵壁合圍大掃蕩”中。11月5日報社跟隨羅榮桓完成著名的留田突圍后,奉命組成三個戰時新聞小組,分頭執行任務。29日傍晚,戰工會副主任陳明率領機關1000多名非戰斗人員由新兵連護送來到沂南縣盆泉村一帶,郁永言率第二戰時新聞小組也在其中。

天還沒有黑透,東面山頂傳來密集的槍聲。陳明命令新兵連搶占西南山口,緊急集合部隊后命令分散轉移。陳明率眾從盆泉村出來便向西南方向的五道溝跑去,第二小組緊緊跟隨。然而他們不知道,四周山梁上早已有武器精良的日軍埋伏,鉆進這條溝,就是一條絕路。

陳明及大眾日報第二戰時新聞小組數位同志等人成為突圍中第一批犧牲的人。報務主任葉豐川被密集的子彈攔住,就近鉆入柳樹溝子村邊的秫秸垛內,他把手榴彈后蓋揭開,把引爆的線圈掛在手指上,做好戰斗準備。敵人押著被俘人員經過時,對著秫秸垛大喊,“八路出來,繳槍不殺”,然后用刺刀對著秫秸垛亂捅亂刺。葉豐川自知難逃,便毅然沖出,大喊:“來啊!”他就近抱住一名敵人,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

第二天,幸存的同志與分局派來的收容隊,一起返回這悲壯的戰場——

犧牲的同志們有的身中數彈,有的被刺刀刺穿,有的還保持著與敵肉搏的姿勢……記者李后看見身中數彈的郁永言臥在枯草叢里,壓在身軀下的眼鏡和日記本上沾著已經發黑的血跡;大眾印書館編輯主任郭季田受傷嚴重,被同志們掩藏在地堰旁,流血過多已經犧牲;文印員文白被俘堅決不走,被押送的敵人當場槍殺……印刷二廠廠長肖輝、指導員魏愛民和工人徐芳奎被圍在北大山的一個山頭上,他們自知寡不敵眾,便將槍砸碎,喊著“中國共產黨萬歲!八路軍萬歲!”的口號,縱身跳下懸崖,壯烈犧牲。還有陳虹、方曙、雷根、姜德奎、孫友功、王秀全等,他們都沒能沖出包圍圈,大眾日報十八位烈士的英魂長眠在了大青山。

大青山勝利突圍紀念碑。

同志們翻看郭季田留下的日記,看到他在戰前寫道:“我發誓向天呼號,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盡最后一滴血。”

12月1日,分局機關轉移到甕城子、王林一帶集合。在此休整的三天時間,剛剛從大青山突圍出來的于寄愚、李后、雷殷等同志,借用分局電臺收新聞,繼續出版油印的《大眾電訊》,傳播信息、鼓舞斗志。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同志沉痛地說:“我們這次損失很大,我和大家心情一樣,非常難過,但大部分同志還在,這又是勝利,是蒙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保護了我們;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我們要振作精神,繼續戰斗。”

五道溝戰斗激烈進行時,第三戰時新聞小組的油印大眾日報在相隔僅十幾里的鳳凰崖出版了。現存的第二期全報手工刻寫8000余字,報道了沂南縣一個老大爺被日軍放在鐵鍘上,鋒利的鍘刀朝著他的肚皮,“不說就鍘死你!”但老人絲毫沒有動搖,“不知道,鍘死我也不知道!”

槍林彈雨之中,我們的記者是怎樣采訪的呢?記者任志樵先是跟隨費東行署和蒙山支隊活動,11月13日蒙山支隊夜襲邱陽駐敵,任志樵采寫的消息17日見報;15日蒙山支隊襲擊昌國莊的日偽軍,消息20日見報,這天的報紙刊發了5條他采寫的戰斗消息。他背著槍去費北縣采訪了十支隊的布袋峪戰斗后,馬不停蹄再去蒙陰縣采訪縣長楊荊石參加的官莊、高湖兩區的游擊小組;接著去沂南縣采訪……反“掃蕩”的兩個月里,他背著長槍遍訪蒙山四縣,發出戰時新聞共13條。

記者劉克林在采訪中帶報紙給在山洞中休養的傷員,大家爭相閱讀,看到勝利的消息,聽到黨的聲音,歡欣鼓舞。工人張海松帶著報紙讀給群眾聽,一傳十,十傳百,許多人高興地說:“八路軍在,共產黨在,一定會勝利,決不上鬼子的當。有‘大報社’在,我們就放心。”

這些油印小報紙質粗劣,但它的內容如甘霖似陽光,它及時報道了包括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內的重大局勢變化,并進行時事分析。這些信息對身處極端困境中的軍民認清形勢、明確任務、鼓舞斗志、堅定信心,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23位烈士中,有190位是戰郵員

抗戰期間,大眾日報每個人都是戰斗員。記者單槍匹馬上陣地采訪,戰郵員武裝護送干部過境、幫助村民驅散土匪、與民兵配合在寺廟門上掛炸彈炸敵人,印刷工人打游擊時甚至俘獲了一名掉隊的日軍機槍手。時任社長陳沂說,這是考驗我們的黨性和群眾觀念最好的時候。

抗戰期間大眾日報犧牲的223位烈士中,有190位是戰郵員。他們奔走在千里封鎖線上,在槍林彈雨中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把黨的聲音送到根據地的各個角落,完成黨政軍通信任務。

1944年,我軍攻克泰安南部的華豐敵據點后,敵人在汶新鐵道上一夜增加四次巡邏,還常在夜間突襲鐵路邊的村莊,給設在此處的我交通站帶來了很大的不便。9月4日夜,當敵巡邏兵過去后,喬裝妥當的新泰站戰郵員王聘忠,背起裝著郵件的糞筐,越過鐵路,到泰寧站交接后,又背著上站送達的信件和報紙趁天黑原路返回。

當他走到陰莊村西時,恰與正在襲擾村子的一股日軍遭遇。逃脫已不可能,他想到的第一件事是隨身攜帶的重要文件——這些東西是死也不能讓敵人得去的!他掏出一封文件,趁黑撕碎扔掉。還沒來得及掏出第二封,敵人已來到眼前。日軍拷問他是不是八路,他堅稱自己是普通百姓。莊里漢奸出賣了他,被毒打一頓之后,王聘忠被敵人帶著往村里走去。

一邊走著,王聘忠滿腦子只有一件事:自己身上的信件沒來得及全部毀掉,敵人遲早得搜他的身,那可就糟了……這時,他瞥見不遠處有口井,乘敵人沒注意,他猛地跑開縱身跳入井中!鬼子在井邊哇啦哇啦地叫,逼著村里百姓從井口垂下繩子拉他上來,但王聘忠寧死不做俘虜。日軍看見幾次拽上來的都是空繩子,便開始毒打無辜村民。

日軍逼迫村民再次續下繩子,這一次繩子下端有了重量。隨著繩子緩緩上升,出井口的一瞬間,所有人都驚呆了——繩子吊著的,是王聘忠的遺體!為了保護黨的秘密,為了不連累無辜百姓,王聘忠把繩子打結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壯烈犧牲了!井里的水面上漂浮的碎紙屑,是王聘忠在生命最后一刻撕碎的文件。

大眾日報長長的烈士名單里,每個名字后面都有簡單的標注:“徐繼賢,1940年下半年在臨沂層山區二郎廟被捕后被敵活埋;姜德奎,1941年反掃蕩時與敵作戰犧牲……”每個標注后面,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壯烈,都是英勇無畏的犧牲。

大眾日報報道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號外。

抗戰烽火中的大眾日報,每一期報紙都是戰斗檄文,每一篇報道都是陣地,每一個字都是射向敵人的子彈。在最黑暗的年代,理想從未缺席;在最危險的時刻,新聞永遠在場。這些穿梭于槍林彈雨中的“新聞游擊隊”,用熱血標注了紅色報紙的定義——它不僅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是歷史的參與者,是用筆和鋼槍共同書寫的民族史詩。

二、“我們的大報”讓黨和群眾緊緊聯系在一起

1941年至1942年,是山東抗日根據地極為艱難的時期,發動群眾、樹立群眾優勢才能打破被動的局面。1942年5月1日,大眾日報頭版刊登的一篇社論,拉開了山東抗日根據地大規模減租減息運動的序幕。

這是一場關系根據地生死存亡的群眾運動。大眾日報強調“群眾寫、寫群眾”,群眾看懂了大眾日報是誰的報紙,為誰說話、為誰服務,親切地稱大眾日報是“我們的大報”。通過一篇篇力透紙背的報道,大眾日報把黨和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沂蒙精神誕生、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誰不要群眾,誰就會失敗”

1942年,受毛澤東同志委派,劉少奇一行于4月10日從蘇北到達中共山東分局、第115師駐地臨沭縣朱樊村。劉少奇停留的100多天,成為扭轉山東根據地困局的關鍵。

他先進行調查研究,并仔細翻閱了大眾日報和山東分局黨刊《斗爭生活》。通過調查,劉少奇直截了當地指出:“可以說,群眾運動是山東根據地各種工作中最薄弱的一項工作。”

到達山東5天后,他召開了分局擴大干部會,連續開了8天,作了8個報告。他的講話在根據地領導干部中引起巨大震動。

5月1日,大眾日報發表社論《紀念“五一”切實進行減租減息改善雇工生活》,對減租減息運動進行宣傳與動員,揭開了山東大規模減租減息運動的序幕。社論指出,“把黨和政府當作群眾的上司,不是群眾的朋友,只知向群眾要,而忘了給群眾”,如果這樣下去,“山東抗戰便不能勝利堅持,我山東黨政軍民亦恐難有立足之地”,還指出“群眾是母親,我們是兒子。群眾是水,我們是魚,誰不要群眾,誰就會失敗”。

為群眾說話,說群眾聽得懂的話

怎樣實行減租減息?怎樣發動群眾來完成減租減息?山東分局制定的措施詳詳細細登在大眾日報上,全根據地據此開展工作。大眾日報連續發表17篇有關減租減息的社論,指導運動發展;同時公布分局的政策條令,還有大量的消息通訊介紹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2個月里發表有關報道117條。

報社派出記者陳冰、宋英、丁九、章欣潮、文菲等參加分局農救工作團分赴各個基點。他們首先是工作團員,隨團深入各村,直接做減租減息的工作,與群眾同吃同住一同參加運動。同時,他們又是記者,要進行采訪報道。后來,他們都成為根據地的著名記者。

記者顧膺報道《難民劉興義過著中農生活了》。日軍占了臨沂城,到處奸淫燒殺,當地又有個土霸王王洪九,住在湯頭的劉興義活不下去了:驢賣了,糧食被搶光了,征派給養的條子像催命一樣一張接一張。劉興義迫不得已揣著僅剩的25元錢帶著老婆逃荒到莒南文家山前村,靠要飯為生,過著“眼前一團漆黑的日子”。

八路軍來了救了他的命!民主政府成立了,莊里組織起農救會,老劉一起頭就參加。農救會號召,“窮人想翻身,先要開荒生產!”老劉兩口子一春天開了五六畝地,種上了蕎麥、蔓豆。眼看著蕎麥快熟了,西邊莊有人趕的大黃牛把老劉地里的蕎麥吃個干凈。農救會叫劉興義到區里打官司,劉興義心想“俺是個窮要飯的,人家是山爺……能行么”,可在有共產黨、八路軍的地方,有理無錢的官司打贏了!“劉興義拿慣镢頭的手突然有勁了”,窮嘰咕,餓肚皮,淌眼淚……已成為劉興義過去的事情了,現在的劉興義是有地有產、有吃有穿、有說有笑。毛主席號召“組織起來”開展大生產運動,劉興義尋思:共產黨又出來好辦法了,我要第一個干起來。

濱海第一屆生產展覽會上,勤勞起家的劉興義當選勞動模范,穿著新衣紅光滿面地上臺講話。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有現今這個樣是共產黨八路軍和民主政府提拔的咱”。八路軍黎副政委(黎玉)、蕭主任(蕭華)、濱海區謝專員(謝輝)陪他吃飯、照相,開完會回家的時候,劉興義用拿了二年半要飯棍的手,牽回來民主政府獎勵的一匹大馬。

減租減息,一篇篇報道寫就黨群同心

減租減息運動中,影響最大的事件是“平鷹墳”,這是莒南在對減租減息運動“查減”中發生的事情。村民魏學墩拍死了地主莊善昶的鷹,被逼得給鷹出殯立碑,搞得家破人亡。工作隊開大會,讓魏大娘訴苦情,會后“六響土炮聲中,數百群眾怒平鷹墳”,群眾都歡呼著“可翻過來了!早就盼著有這么一天,這一天真的來了!”平掉鷹墳,不僅給魏大娘報了仇雪了恥,也讓受地主多年壓迫的貧苦農民解了恨申了冤。

“翻身”,成為減租減息運動中的主題詞,1944年大眾日報以此為主題的報道多達144篇。減租減息,打碎地主的枷鎖,對于無地和少地的農民來說,獲得土地、牲畜、農具和房屋意味著他們站起來了。當然,它的意義遠不止于此。它還意味著破除迷信,學習科學;意味著掃除文盲,讀書識字;意味著婦女不再被視為男人的財產,男女平等;意味著民主政權建立起來,意味著千百年來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進入了新世界。

大眾日報從農民的翻身中得到一個結論,就是要“通過減租減息增加工資改善群眾生活發動基本群眾”,把群眾的切身利益與共產黨和八路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方能使群眾建立起與黨和八路軍“同生死共患難共恥辱的決心”。

根植人民,團結大眾,黨報把黨和人民群眾緊緊聯系在一起,生死與共,水乳交融。那么,“我們用什么辦法團結了山東人民,堅持了山東斗爭,并且擴大了我們在山東的勝利”?

位于臨沂市沂水縣云頭峪村的大眾日報創刊地印刷所舊址。

1944年大眾日報的報道對此的回答是:我們用戰斗保衛了群眾利益,用最不怕死的流血犧牲,打擊了群眾最痛恨的敵人;我們用自己的艱苦生產,幫助群眾勞動,團結了群眾;我們用宣傳組織與教育群眾的方法,團結了群眾;我們用嚴格自己,寬厚待人的方法,團結了群眾。

這不就是對“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的清晰認識,這不就是“鼓舞大眾、團結大眾、服務大眾”的篤行實踐,這不就是對沂蒙精神的深刻解讀嗎?

三、懂戰斗會經營 書寫根據地文化事業奇跡

在缺人少錢、無經驗、無安定環境的情況下,大眾報人充分發揮共產黨人的聰明智慧,從一張四開報紙起家,到抗戰勝利時,“已經是一個有廣大群眾基礎的報紙,成為全山東指導工作的重要武器。不僅有了比較豐富充實的內容,而且有了比較健全的組織機構”。這個健全機構包括新華社山東分社(通訊社)、青年記者(雜志)、山東內參、山東新華書店、山東戰時郵務總局以及4個印刷廠、造紙廠、油墨廠乃至制鞋廠、成衣局等的大型文化事業機構,員工達450余人,是山東分局所屬機構中人數最多的。

一張報紙的抗戰,既是出生入死、勇猛頑強的征途,是傳播主張、凝聚民心的擔當,也是無窮智慧和無限創造的歷程。

自研自產,鍋底灰制出土油墨

1939年10月16日大眾日報創辦“大眾通訊社”,目的是解決辦報的信息來源,同時讓根據地的消息傳向四面八方。

1940年,日寇推行所謂“強化治安運動”,加緊封鎖。印刷物資是敵人嚴密控制的戰略物資之一,最難的時候,報社儲備的新聞紙僅僅三令,連印一期報紙也不夠。

困難難不倒共產黨人,難不倒為了民族解放事業不懈奮斗、赤心為公的大眾報人。印報缺少鉛字,又沒有鑄字機,工人們用小鐵勺在火爐上化鉛自己造;新聞紙不夠用,工人們反復鉆研試驗,借助日常用的又脆又薄的有光紙成功印出了清晰的雙面報,還用麥秸、樹皮等作原料造出了土新聞紙。1941年7月19日,工人們用文化紙印了第275期報紙,盡管紙面薄而脆,反面幾乎能看見正面的字,但是保證了報紙的出版。大眾日報索性在沂南縣閻家莊正式建廠,保障了三四份報紙和大眾印書館的大量用紙需求。工人們還自制了木制石印機,朱瑞將其命名為“大眾印刷機”,成本只有50元,而買一架則需800多元。

徐青峰創作的油畫《豐碑》。

油墨是印制報紙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資,到敵占區地下零星采購要冒生命危險。在李竹如的提議下,報社自辦油墨廠,用桐油、花生油、豆油、松香和鍋底灰試制土油墨,經過兩個多月試驗獲得成功。開始批量生產后,替代炭黑的鍋底灰就不夠用了,一時成了緊俏貨。報社伙房和駐村群眾的鍋底刮光了,報社就專門組織人員開展“特別行動”——到周邊十里八村老百姓家去收集鍋底灰。后來發現,燒松柴的鍋底灰油性大黏結力強,造出的油墨有光澤,于是發動一些村莊群眾成立生產小組,專門用松柴燒制煙灰,由報社負責收購,這樣既解決了土油墨生產原料問題,自產油墨的成本僅是原來外購油墨價格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時又增加了群眾收入,密切了軍民聯系,一舉多得。出于安全需要,報社很多工作需要保密,工作人員組織收集鍋底灰時并未說明具體用途,群眾不明就里,一來二去有傳言說是給八路軍造炸藥打鬼子的,因此群眾燒制、交售鍋底灰愈加積極踴躍。

發展商業機構,孵化出千萬元產業

報社還陸續成立了紡織廠、皮革廠、皮鞋廠,在莒南開辦了“利永源”油坊,收購油料榨油,再到敵占區換印刷器材。大眾糧秣合作社加工糧食,服裝股加工服裝,還有了30多匹騾子的運輸隊。各單位總的經營方針是保證供給,略有盈余,補充經費,對外出售均低于市價,為群眾服務,因此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皮鞋廠外聘的制鞋師傅是全報社唯一一個領取薪水的人,但全報社乃至分局機關沒有一人穿皮鞋,所有成品均拿到市場出售,絕大部分通過“對外貿易”,到敵占區換取緊缺的物資。

報社最大的經營部門當屬印書機構。1940年11月,報社成立大眾印書館,專管出書。1944年7月,源于大眾印書館的山東新華書店在莒南后凈埠子村成立,總經理劉力子致辭:本店自開始工作已建立5個分店,9個支店,30余個分銷處,出版刊物18種,編印書籍318種及其他干部讀物多種,供給了魯中高級課本,魯南80%國民教材,濱海70%國民教材,還有通俗讀物3000多份。

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報社在各地開辦的商業機構已發展到20多處,擁有近300名員工,總資產達到幾千萬元(以北海幣計算)。這些商業機構的經營范圍大大拓展,北至大連、營口,南到上海、南通、無錫,都有大眾日報經營部同志活動的足跡。

打通千里郵路,把報紙送到延安

大眾報人還有一項了不起的創造,是創建了“三位一體”的戰郵體制。

戰爭時期,報紙是抗日軍民的精神食糧,如何將報紙發行到極其分散的鄉村,是大眾日報面臨的極大考驗。大眾報人創造性地提出了戰時郵局“三位一體”的設想,即將黨內交通、民郵和報紙發行結合在一起,大大節約了成本,三項工作還可互相補充。1941年10月,李竹如建議,由中共山東分局、“戰工會”、山東軍區和大眾日報社聯合成立山東戰時郵政總局。他把這項工作比作人的血管,“尤如人身血管,血行不通則生瘡,我們已經五年不通了,再不努力將有一病不起的危險。”1942年2月7日,山東省戰時郵務總局在沂南縣馬牧池鄉雙泉峪子村成立。

自1942年“五一”大掃蕩,到1943年上半年,山東敵據點超3000個,最密地區平均三至五里一個,平原地區平均五個村莊就有二至三個敵據點,交通線也遭到破壞。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戰郵人員重新開辟了沖不散、打不斷的千百條郵路,把被敵人分割的濱海、魯中、魯南、渤海、膠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42年2月,戰時郵局一成立即在敵占交通要道成立了武裝交通隊,任務是護送報刊、文件及往來干部。其中,沂蒙至濱海武交隊20人,分兩班,每天下午每人背郵包加槍彈共40多斤,向東行十幾里,天黑渡過沂河,從葛溝、河陽敵據點間穿過臺濰公路,拂曉前從汀水、道口敵據點間渡沭河,天亮到莒南板泉崖交通站,全長120里,次日下午再原路返回。如此風雨無阻,河水上漲也不間斷。為防萬一,河陽的敵據點還有我們的秘密情報員,晚上以火石打火為號,有意外就由當地游擊小組配合。

郵路將南方北方根據地連接起來,把大眾日報送到了遠距山東1000多公里的延安,使黨中央、毛主席了解敵后人民的抗戰情況。在延安圖書館,讀者把僅有的報紙都看破了,還不肯放下。中央圖書館管理員要求大眾日報除每期寄50份以外,再寄些合訂本。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時,中央舉行報紙展覽,大眾日報被評為敵后辦得最好的報紙之一。中央圖書館的管理員葉君說,大眾日報在延安是擁有讀者最多的報紙之一;為毛主席整理、保管圖書資料的史敬棠同志說,他也經常尋找和運用山東報紙上的各種數字。

1985年5月,大眾日報早期領導劉導生(左二)、匡亞明(左三)、陳沂(左一)重回創刊地云頭峪村,看望冒死掩護過報社職工的房東大娘陳忠芳。

大眾日報是山東根據地文化建設的主力軍、生力軍。在根據地,大眾日報是媒體,是最大的文化機構,她以一家報社之力孵化出了數十家文化機構,讓“黨的立場,群眾的報紙”這一主張,通過不同的形式和更多的渠道傳播出去、發揚光大。大眾報人通過文化事業的構建,踐行對社會責任與民族利益的歷史擔當,展現了新聞事業的重要價值。一代代大眾報人在黨的領導下,不畏犧牲、開拓進取,鼓舞大眾、團結大眾、服務大眾,他們的奮斗正是“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沂蒙精神最真實、最生動的寫照。


編輯:王倩倩
編審 :王宗敏
責編:劉佳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国产成人h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网|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a|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动漫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成人亚洲成人影院|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成人免费看片又大又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