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8月28日訊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強調,要發揮海洋資源豐富的得天獨厚優勢,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牢記囑托,山東奮力推動海洋強省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本臺今天起開設“走在前、挑大梁 · 海上新山東”專欄,生動展現山東在海洋科技、海洋產業、海洋糧倉等方面優勢突出、創新引領、走在前列的亮點成就。首篇請看《新思想引領海洋強省新實踐》。
波濤成頌,碧海傾城。牢記總書記囑托,山東把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作為海洋強省建設的關鍵抓手,召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出臺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的意見,奮力繪就“海上山東”新藍圖。在中柏京魯船業現代化廠區,新一代MR油化船建造現場熱火朝天。這款具備20個獨立液貨艙的高端船舶,標志著我國特種船舶制造實現新突破。
“MR的油化船我們手持訂單近30艘,是目前世界最頂級的油化船,可以同時裝20種不同的貨品,目前在國內只有三個船廠建造過這種船,我們是其中之一。”中柏京魯船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書遠告訴記者。
海洋產業是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山東將現代海洋產業列入全省“十強”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總體呈現一產領先、二產帶動、三產提質的發展態勢。2024年,山東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0億噸、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集裝箱海鐵聯運量420萬標箱、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海上風電新增并網規模連續兩年居全國首位。“藍鯨號”“國信號”“海葵一號”等大國重器打響“山東海工”品牌。
“通過重大的海洋工程,多產業之間的協同創新,來拉動海洋科技的應用集成創新。”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曙光介紹。
高水平創新為經略海洋增添新底氣,山東集聚50個“國字號”海洋科研平臺,推進前沿顛覆性技術等五大創新行動,實施 “透明海洋”等大科學計劃,深海智能浮標、水下無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裝備技術實現突破。2024年,山東海洋領域有5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占全國的50%。
青島市海洋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孟慶勝介紹:“支持嶗山實驗室實施重大科技任務,推動‘深海三大國家平臺’等14家高端的研發機構建設,引導143家涉海的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每年圍繞海洋信息、智能航運等領域開展30項左右的海洋關鍵技術攻關,打造原創性、引領性海洋技術策源地。”
從一縷海風到一捧海水,海洋電力業、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新興產業拔節生長,從海洋數據“上云”到深海基因資源利用,海洋新質生產力不斷萌發。全球高分辨率海洋大模型“瑯琊”、千億級人工智能大模型“瀚海星云”在山東發布,建成全國首個專業化海洋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截至今年6月,平臺已匯聚治理全球海洋數據資源120億余條,上線海洋數據產品67個,交易額突破3500萬元。
“搶抓國家數據要素發展戰略機遇,打造全國海洋數據產業高地,目前也是賦能了海洋漁業,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能源開發等多個應用場景,推動了全國海洋數據的流通、交易以及開發利用。”國實科技集團信息公司平臺運營總監孫小越告訴記者。
加速藍色崛起,山東把海洋生態文明擺在突出位置。全省動態完成2萬余個入海排污口整治,40條國控河流入海斷面總氮濃度均值同比明顯改善。建立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省管海域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
山東省海洋資源與環境研究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孫珊表示:“2024年,山東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93.6%,排在全國前列。海洋生物種類豐富,多樣性較好,群落結構總體穩定。”
碧海無垠,“藍色引擎”動能澎湃。2024年山東省海洋生產總值18011.8億元,首次突破1.8萬億元關口。堅持陸海統籌,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海洋經濟向遠向深發展,一個“海上新山東”正以磅礴之姿勇立潮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