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湖南西北部的一個國營小林場張家界林場,風光秀麗卻鮮為人知。 1982年9月25日,這個小林場的命運開始發生巨變。國務院在這里設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如今的張家界,已經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林場發展成為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剛剛過去的2018年暑期,張家界旅游人數再創新高,每天都有近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張家界欣賞森林美景。 張家界是中國森林旅游的縮影。 近40年來,我國森林旅游地從無到有,現在已超過9500處。森林旅游從原來國有林場的附屬工作發展為林業第三大支柱產業,年綜合產值已超過1.15萬億元。2017年,我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14億人次,相當于平均每個中國人都體驗過一次森林旅游。 中國森林旅游是中國林業改革的見證和成果。改革,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森林旅游讓人們走進森林、擁抱綠色,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起步與探索:森林旅游從無到有(1981年-2001年) 很多人知道張家界是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卻很少有人知道,當初和張家界一同列入森林公園試點的還有另外7個“兄弟”。 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后半年多,1979年7月,鄧小平在黃山舉行了“黃山談話”,提出“旅游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這被稱為中國旅游業的改革開放宣言。1980年,原林業部落實中央部署,發出了《關于風景名勝區國營林場保護山林和開展旅游事業的通知》。1981年7月,原林業部召開了森林旅游試點工作座談會,當年l2月,將北京松山、云蒙山林場,湖南張家界、南岳林場,廣東流溪河、南昆山、大嶺山林場,山東泰山林場8家林場作為全國首批森林旅游試點公園。第二年,張家界在8個試點公園中率先掛牌,成為我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也吹響了我國森林旅游的第一聲號角。 1992年,原林業部發布《關于加快森林公園建設的決定》,要求凡是森林環境優美、生物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比較集中的國營林場都應當建立森林公園,發展森林旅游。之后,我國森林公園的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截至2000年,已形成森林公園國家級、省級、市縣級三級體系,全國共建立森林公園1078處,其中國家森林公園344處,經營面積983.78萬公頃。 1985年7月,原林業部提出,有條件的自然保護區,經相關部門批準,可以在指定的范圍內開展旅游活動。自然保護區開始成為森林旅游的重要載體。1997年,全國有82個自然保護區正式開辦旅游,年旅游人次在l0萬人以上的保護區達到l2個。 隨著行業的興起,森林旅游中介機構也相繼成立。1994年,原林業部成立了中央一類旅行社——森林國際旅行社,北京、福建、陜西等25個省(區、市)先后成立了森林旅游公司或森林旅行社,標志著與國家旅游局相配合的森林旅游管理和開發體系初步完成。 為加強行業指導和管理,1992年7月,原林業部成立了森林公園管理辦公室,隨后各省(區、市)也相繼成立了管理機構。之后,原林業部相繼頒布了《森林公園管理辦法》,成立了中國森林風景資源評價委員會,頒布了《森林公園總體設計規范》和《中國森林公園風景資源質量等級評定》國家標準。規范管理成為1990年之后林業旅游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由森林公園創造的就業崗位為42.7455萬個,是森林公園職工人數的9.15倍,湖南張家界、吉林拉法山、廣西八角寨等l5個國家森林公園直接旅游收入均超過1000萬元,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龍頭產業。 森林旅游的基礎研究也開始起步。1992年,原林業部批準成立中南林學院(現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森林旅游研究中心。1993年,我國第一個森林旅游專業在原中南林學院開設并招生,隨后北京林業大學等多所林業院校也相繼設置了森林旅游專業或相關課程。1998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建章主編的《森林旅游學》教材出版,是中國第一本系統全面闡述森林旅游基礎理論的書籍。 發展與壯大:厚積薄發的黃金十年(2002年-2012年) 進入新世紀,經濟快速增長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為森林旅游發展奠定了基礎,也激發了人們主觀想要走進森林、擁抱綠色的愿望,中國森林旅游迎來發展壯大的黃金十年。 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這個為新時期林業發展定調子的重要文件明確指出:“努力發展好森林公園、城市森林和其他游憩性森林。” 2006年l2月,《國家林業局關于加快森林公園發展的意見》發布,提出把森林旅游產業全面推向市場、推向社會,真正把森林旅游產業辦成開放式的社會化大產業。 2009年l2月1日,國務院出臺了旅游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把旅游業定位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并作出“推動旅游與林業的融合發展”“支持發展森林旅游”重大戰略部署的具體措施。 這期間,濕地公園起步并迅速發展,2002年建立了全國首個濕地公園——甘肅省嘉峪關市東湖濕地公園,2005年建立我國首個國家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 隨著森林旅游實踐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國內有關森林旅游的理論研究日益增多,《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濕地公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等理論書籍相繼出版。 2011年以后,國家林業局強化與國家旅游局戰略合作,雙方先后簽署了林業旅游戰略合作協議,成立了全國森林旅游工作領導小組,聯合召開全國森林旅游工作會議,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快森林旅游業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共同把發展森林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 提檔與升級:新業態蓬勃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 “休閑”,人們很熟悉的兩個字,卻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兩個字里都含“木”字。 可見,古時人們便認識到休閑與森林密不可分。 一年四季,森林皆美。每年春季開始,從南至北,各色野花次第開放,到山林中、到公園里、到郊野去,賞花游是整個春季旅游的主題。夏季伴隨著暑期放假休假高峰期,旅游主打親子游,上高山、入草原、進森林成為避暑熱門。金秋時節,賞紅葉、賞黃葉、賞五花山,秋季森林成為天然調色板,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候鳥遷徙的冬季是孩子們最愛的季節,隨之而來的冬季山林冰雪游打破了沉寂的冬天。森林以其最豐富的景觀類型和體驗方式成為人們休閑游憩的首選目的地之一。 新時代,森林旅游涌現出很多新業態,拓展了森林旅游的外延與內涵。借鑒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國內一些機構深入挖掘森林對人類五感的作用,從而調節身心,近幾年森林養生(康養)風生水起。自然教育讓越來越多城市里的孩子回歸自然,研學旅行、叢林探險、森林露營、森林馬拉松等森林旅游新業態喚起每個人內心深處對自然與森林的渴望。2017年,國家林業局公布首批國家森林步道,中國終于有了自己的國家步道。 黨的十八大以來,原國家林業局為加強對森林旅游的管理和引導,成立了以分管局領導任組長、成員包括12個相關司局和單位的“國家林業局森林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全國來看,約1/4省份召開了森林旅游工作會議,約1/3省份出臺了加快森林旅游發展的意見(或決定),約1/2省份編制了森林旅游發展規劃。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開展了一系列的示范創建活動,在各地的實踐擲地有聲。江蘇開展森林旅游示范區創建,江西啟動森林體驗和森林養生基地試點創建,浙江、廣東、湖北、四川等省陸續開展了森林小鎮建設試點,福建、安徽、四川、浙江等陸續開展了“森林人家”建設等。 從2015年開始,一年一度的中國森林旅游節成為森林旅游界最具影響力的節慶盛事。從武漢到長白山,從上海到廣州,借助中國森林旅游節的平臺,森林旅游走進更多城市公眾。 截至目前,我國已建立森林公園3505處、濕地公園1699處、國家沙漠公園91處、國家石漠公園12處、國家地質公園209處……我國自然資源豐富,森林旅游為人們回歸自然敞開了大門。 森林不言,然有大美。40年來,森林旅游與三北防護林、天保、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以及國有林場、國有林區改革相互成就、相互促進,是生態文明發展的見證,是林業核心工作重大成就的直接體現,是老百姓共享林業改革與發展成果的最好方式。 (中國綠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