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有一種力量,雖不驚天動地,卻能在危急時刻力挽狂瀾;有一種精神,雖不張揚顯赫,卻甘以平凡之軀托起生命的希望。這,便是見義勇為,更是人間大愛。
在深入推進平安日照、法治日照建設的進程中,日照大地涌現出一批見義勇為的先進典型。雖然職業不同、年齡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在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人民群眾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和不法侵害時,能挺身而出、見義勇為。他們用無畏的勇氣和無私的奉獻,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新時代的精神標桿。
危難時伸出援手 便能點亮希望之光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卻總有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為他人挺身而出,成為英雄。
2023年9月8日清晨6點半,濃霧籠罩著S222省道后村鎮路段,能見度不足10米。李國廠和肖萍夫婦騎著摩托車正駛向自家的花生地,行至S222與老日夏線交會處時,刺鼻的焦糊味和沖天濃煙引起了他們的警覺。一輛重型大貨車追尾面包車,面包車左側車門嚴重變形,右側油箱燃起熊熊大火,車內傳來呼救聲。
“車里還有人!”肖萍焦急喊道。兩名輕傷者已爬出,哭喊著車內仍有5人被困。火勢迅速蔓延,黑煙吞噬車身。生死一線,李國廠和肖萍毫不猶豫地沖上前,徒手掰扯變形的車門,組織輕傷者合力救援。濃煙嗆人,熱浪灼膚,但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救人!
經過奮力拉扯,車門被扯開一道縫。夫妻倆與輕傷者協作,將5名被困人員一一拖出,轉移至安全地帶。當最后一人獲救時,烈焰已吞噬整個車身。肖萍迅速撥通119、120和122,清晰報告事故情況。待救援人員趕到,夫妻倆才默默退到人群之外,帶著滿身油污與焦痕,悄然離開,未留姓名。
如今,李國廠和肖萍仍守著石橋官莊村的花圃與雞舍,過著平凡的生活。被問及那個生死時刻,李國廠黝黑的臉上浮現出樸實的笑容:“能救一個是一個,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啊。”沒有豪言壯語,只有一顆赤誠之心。烈火見證的勇毅,其實早已融入齊魯大地的晨霧與晚霞——沒有披風,他們卻是真正的英雄。
見義勇為,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力量。它不需要華麗的辭藻修飾,也不需要驚天動地的壯舉,只需在他人危難時伸出援手,便能點亮希望之光。在全市,這樣的平民英雄還有許多,他們用平凡的行動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成為時代的精神坐標。
2022年1月16日晚10點多,新市區一家飯店的后廚突然燃起熊熊大火,濃煙滾滾。正在附近用餐的丁華敏銳地察覺險情,立即讓朋友撥打119報警,自己則毫不猶豫地沖向火場。
現場觸目驚心:烈焰翻騰,濃煙封堵了視線,一道緊鎖的玻璃門擋住了去路。“救人救火要緊!”丁華沒有絲毫遲疑,赤手空拳擊碎門玻璃,強行闖入火場。一塊鋒利的玻璃渣瞬間刺入他的左手,鮮血直流,但他顧不上疼痛,迅速鎖定火源——仍在猛烈燃燒的爐灶區域。
頂著灼人的熱浪,丁華摸到滅火器,對準明火奮力噴射。火舌被壓制,蔓延的火點被逐一撲滅。直到險情解除,他才感到劇痛襲來,左手已是鮮血淋漓。朋友和熱心群眾火速將他送往醫院。經診斷,他的左手被玻璃割傷,肌膜斷裂,傷口3厘米。住院治療5天后,丁華帶著石膏出院,但手部傷勢仍對生活和工作造成了長期影響。
“第一時間,沒想太多,就是滅火。”談及那天的救火行為,這位47歲的私營業主語氣平靜。沒有慷慨激昂,只有刻在骨子里的善良與擔當。手上的傷疤,是勇氣的烙印,是見義勇為精神最直觀的勛章。
兩根“杠桿” 聚成一座城的價值坐標
在莒縣的街頭與沂水的冰河中,兩根看似普通的“杠桿”——一根烤鴨桿與一雙消防員的手臂,以最質樸的方式詮釋了何為“英雄”。史華斌與張錚,兩個平凡的名字,因兩次驚心動魄的救援被賦予了不平凡的意義。他們的故事,是人性光輝的閃耀,更是時代精神的縮影。
2022年12月9日的深夜,莒縣步行街的寧靜被刺耳的剎車聲打破。一名持刀男子正將一名女子按倒在地,利刃直抵其脖頸。千鈞一發之際,烤鴨店店長史華斌抄起手邊的不銹鋼挑鴨桿,沖向兇徒。
“桿子砸下去時,我的手在抖,但我知道不能停。”事后,這位29歲的退伍軍人回憶道。重擊之下,挑鴨桿逐漸彎曲,兇徒短暫恍惚。史華斌趁機拽開男子,與趕來的群眾合力制服了他。監控畫面中,女子額頭鮮血直流,而那根變形的烤鴨桿,成了她與死神之間最堅實的屏障。
史華斌的勇氣并非偶然。軍旅生涯錘煉了他的膽識,市井生活滋養了他的俠義。莒縣授予他“見義勇為模范”稱號時,頒獎詞這樣寫道:“他以平凡之軀,丈量勇毅之巔。”如今,那根烤鴨桿被店主悄悄收藏,成為街頭巷尾口口相傳的“平民英雄勛章”。
一年后的寒冬,沂水河畔上演了另一場生死救援。
2023年11月29日,休假途中的消防員張錚發現一對母女在冰河中掙扎。沒有專業裝備,沒有猶豫時間,他縱身躍入刺骨河水,先救起母親,又折返沖向已被水流卷走的女孩。
“孩子臉朝下漂著,我腦子里只剩‘必須救活她’。”張錚回憶。上岸后,他跪在凍硬的河灘上,為失去意識的女孩實施急救。10分鐘的心肺復蘇,仿佛與死神拉鋸,直到女孩一聲微弱的咳嗽劃破凝滯的空氣。救護車趕到時,張錚已凍得渾身青紫,悄然離去。
9年消防生涯,千余次赴湯蹈火,張錚說:“經歷太多生死,更懂肩上責任。”他的雙臂托起的不僅是一個家庭,更是“火焰藍”對生命的至高敬畏。
兩根“杠桿”,兩種職業,卻有著相同的底色。
史華斌的烤鴨桿,是市井煙火中迸發的俠義。沒有豪言壯語,只有“怕她出事”的本能。張錚的冰河救援,是職業使命外化的大愛。即便休假,那身“火焰藍”仍刻在骨子里。他們的行動,共同詮釋了中華文化中“義之所在 不傾于權”的精神傳承。
如今,莒縣步行街的烤鴨香依舊飄蕩,沂水河的流水依舊奔涌。兩根“杠桿”的故事,終將沉淀為城市記憶中的閃光點。它們標記的不僅是兩次救援,更是一個時代的價值坐標——總有人以凡人之軀,為陌生生命筑起屏障。
這,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平凡之軀,亦可綻放不凡之光;微小善舉,終將匯成時代星河。
退役軍人的身影 最溫暖的文明底色
無論是濃煙滾滾的火場,還是刺骨冰封的河流,3位退役軍人用行動詮釋了“退役不褪色”的誓言。他們奮不顧身的身影,成為這座城市最動人的文明注腳。
2023年4月16日下午4點40分,日照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的停車場內,駕駛員秦利劍和宋祥熙正在交接工作。突然,北京路西側一輛貨車燃起熊熊大火,濃煙裹挾著火苗直沖天空。“快!拿滅火器!”秦利劍的呼喊打破了瞬間的凝滯。兩人如同聽到沖鋒號令,迅速抓起滅火器沖向火場。
“火太大了,我們的滅火器很快就用空了。”秦利劍回憶道。危急關頭,城市管理和綜合行政執法局的工作人員、執勤交警火速趕到,途經的司機也紛紛停車,遞上自己車內的滅火器。一支由陌生人臨時組成的救援隊伍迅速集結,滅火器在眾人手中接力傳遞。最終,肆虐的火苗被成功撲滅,無人員傷亡。火滅后,秦利劍和宋祥熙并未離開,而是默默協助司機清理現場,消除二次事故隱患。
“哪來得及想別的?看到火,第一反應就是沖上去!”宋祥熙的回答樸實而有力。這份刻入骨髓的本能,源于他們共同的身份——退役軍人,也源于單位日常嚴謹的安全訓練。“每周五車場日和消防培訓,他們學得都特別認真。”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車輛運行科科長紀玉桐說。
翻開兩人的履歷,忠誠擔當的軍人本色始終閃亮。秦利劍和宋祥熙不僅是單位的“文明創建標兵”和“先進個人”,還雙雙被市文明辦授予“實誠日照人”稱號。烈火面前,他們用行動詮釋了“離軍不離黨、退役不褪色”的錚錚誓言。
類似的英勇事跡在當年再次上演。
2023年12月25日,深冬的傅疃河畔寒風刺骨。東港區將帥溝大橋附近,結冰的河面上傳來“救命啊”的尖利呼救聲。正在附近冬釣的退役軍人劉鋒瞬間扔掉魚竿,朝著聲源方向狂奔而去。眼前的一幕讓他倒吸一口涼氣:一個孩子已完全沉入冰窟,另一個孩子正急速下沉。
厚重的棉衣吸飽了冰水,如同枷鎖拽著兩個孩子向下沉。生死一線間,劉鋒沒有絲毫猶豫,扯下外套縱身跳入寒徹骨髓的河水中。他奮力游向沉沒的男孩,拼盡全力將其托起,與岸上釣友接力救起。來不及喘息,他又轉身撲向另一個孩子,咬牙將其推向岸邊。從入水到兩個孩子全部脫險,全程不到3分鐘。
被救上岸的孩子嘴唇凍得發紫,劇烈嗆咳。當劉鋒與熱心群眾將孩子安全送回家后,這位救人英雄才默默離開。此時,濕透的棉衣早已凍硬,被冰凌劃破的傷口隱隱作痛。事后,父親心有余悸:“這么冷的天,救人太險了!”劉鋒卻堅定回應:“救了兩個孩子就是救了兩個家庭,值。”
劉鋒,一名剛剛退役的老兵,曾在北京軍區空軍服役18載,榮立個人三等功,榮獲“藍盾尖兵”稱號,還曾參與2008年奧運安保和2019年國慶閱兵。冰河一躍,他用無畏詮釋了軍人“若有戰,召必回”的擔當;悄然離去的身影,更彰顯了“事了拂衣去”的崇高品格。
無論是秦利劍、宋祥熙的火場逆行,還是劉鋒的冰河救人,他們的故事都有一個共同點:危急時刻,本能的選擇是挺身而出。這種本能,源于軍旅生涯的錘煉,更源于內心深處的責任與擔當。
和平年代,英雄的定義或許不再是戰場上的沖鋒陷陣,而是平凡生活中的無私無畏。濃煙與冰河中,這些退役軍人的身影,正是這座城市最溫暖的文明底色。他們用行動證明:英雄從未遠去,英雄就在我們身邊。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見義勇為工作,將見義勇為工作融入平安日照建設大局,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擔當作為,在表彰獎勵、慰問撫恤、宣傳發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市級累計表彰了141名先進個人和29個先進群體,涌現出劉彥太、劉安正兩位中華見義勇為先進分子和“日照方舟救援隊”等見義勇為群體。
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
今日,我們以城市之名禮贊英雄,正是為了明日讓善行成為無需猶豫的集體本能。當萬人之心被一人之善點燃,文明便不再是抽象的口號,而成為流動在街巷間的溫暖血脈——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價值海拔。(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秦釗 范開元 通訊員 陳豐華 孫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