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涵在演示運筆技巧
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4月30日下午,五蓮縣石場中心小學的教室里,一群孩子的目光被投影屏上的《千里江山圖》緊緊吸引。
青綠交織的山巒、若隱若現的云霧,這幅北宋王希孟的傳世名作,在清華美院博士后丁涵的講解中,化作一堂跨越千年的美學啟蒙課。
這并非普通的美術課,而是一場“藝術+的光合作用”的鄉村美育實踐——將專業藝術理論轉化為童趣指南,讓礦物質的顏料與孩童的想象力碰撞,在宣紙上繪就屬于他們的“詩意遠方”。
丁涵,這位從日照走出的青年藝術家,以“美育合伙人”的身份回歸鄉土。他說:“我認為審美是個人素質中的重要部分,通過這堂課讓孩子們對美術更有興趣,提高審美,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破局之路:從鄉村美術教育困境到希望萌生
五蓮縣石場中心小學的孩子鮮少接觸專業畫作,更別提體驗傳統繪畫技法。而丁涵的課程設計,正是針對這一重點。他以《千里江山圖》為媒介,講解國畫知識,通過高分辨率圖片展示山石紋理、礦物顏料的光澤,引入舞蹈節目《只此青綠》的片段,讓孩子們直觀感受“青綠美學”的動態意境。
丁涵的教學,不僅填補了學生們的知識空白,更啟發了鄉村教師對美術教育的認知。“我們過去總糾結于‘畫得像不像’,卻忽略了審美啟蒙的重要性。丁老師的課讓我明白,藝術教育的核心是激發想象,而非復制模板。”一位參與活動的老師感慨,“我們按課程表上課,用網絡資源輔助教學,但專業性遠遠不夠。孩子們照著畫能完成,但獨立創作能力薄弱,色彩和結構也缺乏突破。”
“這節課對美術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來說,首先是給他們一個啟蒙,讓他們能夠了解到,繪畫還有其他的很多形式、方式,在他們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讓他們產生興趣。有可能有些同學對藝術特別愛好,以后也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專業的道路。”
為孩子們帶來啟發也正是丁涵的心愿:“市美術館聯系我說,有這樣一個支教的志愿活動,我一聽說就欣然應允,這也是我對家鄉的一個回饋,盡我所能做一點自己能做的‘小事’兒。”
探秘青綠:解鎖顏料與童趣筆觸的美學密碼
“為什么《千里江山圖》歷經千年依然色彩絢麗?”課堂上,丁涵展示青金石不同研磨狀態下的不同顏色,啟發孩子們不斷思考。“古人用石頭磨成顏料,一層層疊加渲染,這才有了層巒疊嶂的立體感。”他從礦物顏料的歷史講到構圖技法,將晦澀的藝術理論轉化為“偵探解謎”般的趣味探索。
講解后,同學們分組近距離鑒賞了《千里江山圖》高清印刷品。“老師,這個樹是怎么畫的?”近距離的接觸讓孩子們產生了新的疑惑,丁涵耐心為孩子們講解名畫背后的細節和歷史。
隨后,孩子們手持毛筆,在長卷宣紙上嘗試用墨線勾勒山形。丁涵鼓勵他們:“不要怕畫錯,山水本無定形,你的心就是最好的尺子。”孩子們集體創作的“新版《千里江山圖》”中,傳統技法與童真想象交融:赭石色的山水間長出小屋,刪繁就簡的蒼松,一筆成型的飛鳥……丁涵評價道:“他們的作品比原作更自由,這是未被框架束縛的創造力。”
共育希望:讓美育的“光合作用”滋養鄉村土地
這場活動不僅是課堂,更是一場“美育生態”的實驗。丁涵認為,鄉村美術教育需要“光合作用”——專業資源如陽光,在地教師如土壤,孩子的熱情則是水分,三者結合才能讓藝術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終成棟梁。
而對于孩子們,這堂課的影響或許更為深遠。五年級的崔靈熙說:“這節課讓我很開心,收獲很大。我了解了水墨畫的畫法,并覺得丁老師講授的課程很精彩。老師不僅有趣,還會講笑話。課程內容與平時的美術課不同,主要展示了一些名家的高仿名畫,而平時我們看的是小朋友的畫作。”
相聚總是短暫,畫面中宣紙上的青綠山水隨風輕揚,仿佛與遠方的真實山巒遙相呼應。丁涵站在一旁微笑:“美育不是單向灌輸,而是一場對話——傳統與當代、城市與鄉村、專業與童真。當這些對話發生,藝術就有了生命力。”
這場“藝術+的光合作用”的實踐,或許無法立刻改變鄉村美術教育的全貌,但它證明了:只要給予土壤和光,最樸素的土地也能開出驚艷的花。正如《千里江山圖》中永不褪色的青綠,美育的種子一旦播下,便會在時光中沉淀出屬于自己的光輝。(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范開元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