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讓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上到好學校,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近年來,五蓮縣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面出實招、做實事,通過科學合理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完善教學設施、提高隊伍素質等措施,推進縣域內教育協調均衡發展,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滿足群眾接受更公平和更高質量教育的期盼。
硬件投入,均衡的起點
2019年,在五蓮縣城區,五蓮縣北京路中學和北京路小學均按時間節點竣工并啟用,嶄新的科技樓、教學樓、學生食堂、游泳館拔地而起。這些變化都是該縣解決大班額工程的最鮮活的見證,也是該縣辦學條件改善最為生動的注解。
硬件建設是教育之基,是辦好教育的基礎條件和重要保障。自2011年以來,該縣在城區通過新建、遷建、改擴建等方式,建成實驗學校等13處學校,4處鄉鎮高中全部進城,使得城區學校的布局更趨合理。
從2016年始,該縣將解決中小學大班額問題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累計投入11.98億元,建設樓房79棟,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數量超過前30年中小學樓房建設總和。目前,該縣完全小學以上基本實現樓房化。此外,吸收社會資金3億余元,建成涵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4處民辦學校。今年,該縣主動對接農工黨中央,爭取到教育信息化“三優一均”(優校、優教、優生、區域教育均衡化)共1.38億元的精準幫扶項目,通過實施網絡巡課工程、教學設施擴量工程、多媒體設備提升工程和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和教育網升級改造工程,力爭在2年內初步實現縣域內教育現代化。
師資改善,均衡的動力
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過程中,五蓮縣堅持以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為中心,合理配置教育人力資源。該縣連續6年共考選814名教師,80%以上充實到農村薄弱學?;蛉本帉W校。同時,通過大學生頂崗實習、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三支一扶”大學生支教等形式,為農村學校補充教師。
城鄉教師交流常態化。在縣域內全面實施“縣管校聘”,采取調配、支教、跨校交流、學校競聘、縣域交流等多種方式,同時發揮職稱評聘、年度考核的杠桿作用,引導教師自主選崗,力促縣域內師資配置均衡。
教師培訓,是教師成長豐厚的土壤。該縣對新入職教師進行為期3年的跟蹤培養,按照新教師“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缺什么就補什么”的思路,豐富“培訓菜單”,從教師基本功(三字一畫)、課堂教學、教育科研、班級管理、專業提升、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等方面選取新教師應知應會的教育教學理論、經驗、方法和策略,以增加新教師的業務知識儲備,讓新教師接受教育最前沿理念,盡快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干教師。對于50歲以上的農村中小學老教師,實施“星火計劃”,分期分批選派到北師大接受新理念培訓,目前已有兩批100人次參加了培訓。
教育公平,均衡的本色
多年來,五蓮縣在教育公平上辦實事、求實效,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讓教育的陽光普照城市和鄉村。
切實解決流動人員子女入學。該縣認真落實上級有關招生政策,做到全縣所有公辦學校接受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零障礙”入學,并享受同等政策。2020年該縣就接受了1381名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及隨遷人員子女入學。“就近入學,使得我們這些農民工的孩子也有同等的機會上城里最好的學校?!奔沂呛颖币言谖迳弿氖绿柲馨惭b業務多年的王先生,兒子從小學一年級就讀于洪凝街道中心小學,現在已是五年級學生了。
課后服務工作是政府回應群眾期盼、解決家長后顧之憂、提升教育獲得感的民生工程和惠民舉措。該縣65處中小學(含村?。┕灿?283名教師參與其中,惠及26968名學生。記者在五蓮縣北京路小學看到,藝術活動室里,孩子們在學習書法、繪畫、音樂,放飛著藝術夢想;在體育館內,孩子們在課后服務時間里,快樂地運動,鍛煉健康體魄;在圖書閱覽室里,孩子們盡情暢游于知識的海洋。
教育是為保障學生健康成長服務的。為確保學生吃飽、吃好且有營養,該縣54處有條件的學校(含村小)、幼兒園均建設了食堂餐廳,對68處沒有食堂條件的村小和村辦園,實行由中心校統一制作加工和配送制度,目前,全縣有就餐需求的村辦小學、幼兒園都納入了統一配餐。為讓孩子安全溫暖過冬,五蓮縣投資3000多萬元,為32處鄉村學校安裝空氣源熱泵,讓3萬余名鄉村學生實現了清潔供暖、溫暖過冬,消除了煤爐取暖的安全隱患。同時,為全縣所有15處鄉村寄宿制學校安裝淋浴設施,讓孩子們每周輪流洗上了熱水澡。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穆盛娟 通訊員 于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