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于立偉 通訊員 楊明超
剛剛過去的2019年,五蓮縣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2名、省急需緊缺項目引進人才2名,招才引智工作居全市第一。
這是五蓮縣實施重點人才工程的又一實績。
位于五蓮縣的恒維新材料公司,是一家科技型企業,創辦人王誠復旦大學畢業后,旅美學習工作多年,回國后自籌資金組建了研發團隊及實驗室,在五蓮縣政府的招引下,推進國內首條復合智能微絲生產線在五蓮城北工業區正式投產。2019年7月,五蓮縣推薦王誠參加山東省第二屆高層次創業人才大賽,一路過關斬將,他從決賽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泰山產業領軍人才。
王誠說:“這次成功入選,是與五蓮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推薦、積極溝通、及時對上申報分不開的。”
成績的背后,是奮力拼搏的結果。2019年,由縣領導帶頭,五蓮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外出宣傳推介、對接人才項目17次,開展中國留學人員對接、技能大賽、企業名校行等各類人才活動10余次,引進高層次人才(團隊)70個、高校畢業生460余名。開展春秋季“企業名校行”活動,組織19家用人單位到21所高校攬才,共吸引200余名高校畢業生到五蓮縣企業就業。
招引人才需要好的政策。五蓮縣在全市率先出臺人才新政,對重點人才群體進行扶持,并配套出臺高校畢業生補貼政策、技能人才騰飛工程、高層次教育人才引進等一系列實施細則,形成一整套務實管用的政策體系。設立人才工作專項資金,人才投入實現逐年增長,已累計對創新創業人才項目、平臺載體等發放扶持資金2000余萬元,2019年又評選各類優秀人才40名,對206名就業創業高校畢業生發放津貼591萬元,政策紅利進一步釋放。
除了待遇,招引人才還要打好感情牌。五蓮縣實施“蓮才興鄉”工程,建立領導干部聯系千名在外“蓮才”制度,通過動態管理大數據平臺,擴大“蓮才”朋友圈,以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父母骨肉分離”問題為切入點,安置25名在外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回五蓮工作,建立起一支“回流”的人才隊伍。
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五蓮縣把人才公寓建設作為打造人才高地、增強城市活力的重要途徑,按照服務重點產業項目、降低人才生活成本的工作思路,建成321套人才公寓,并配套完善會議室、餐飲、文體健身等基礎設施,全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
總投資1.25億元的軍民融合產業園鄰里中心,建設公共服務中心、公寓樓、展覽中心等9個單體工程,已吸引鴻日新能源汽車、碳納米新材料等重點項目相繼落地,為入駐企業及優秀人才提供集展覽辦公、孵化生產、餐飲娛樂、公寓生活、產品中試于一體的“一站式、全方位、多層次”服務。
2019年6月份投入使用的許孟鎮綠色鑄造產業園鄰里中心,改變園區傳統服務模式,立足于“大園區、大組團”功能定位,投資2700多萬元,建設面積6500平方米,分別高標準配套了辦公會議、餐飲客房、職工公寓以及文體健身等服務設施,圍繞12項配套服務功能,24小時為園區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人才引來后要讓他們有施展本領的舞臺。五蓮縣把各類創新創業平臺作為培養人才、成就人才的“梧桐樹”。圍繞軍民融合產業技術研究院、機械研究院、豐沃植物研究院、產學研創新中心4大平臺,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省工程實驗室2家、齊魯技能大師工作站1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家,省級以上人才平臺達到43家,進一步放大了對人才的磁吸效應。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好鋼要用在刀刃上。五蓮縣把人才振興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舉辦各類農村人才培訓班14場,派駐鄉村振興服務隊36人,對51個省定貧困村配備科技特派員,鄉鎮科技副職實現全覆蓋,引導400余名專業技術人才下沉農村開展服務。
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五蓮縣通過實施人才戰略,不斷形成人才招引的“洼地效應”,大力加強本土人才的培養。位于縣城解放路的法桐小院,是一家集“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投資”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現有屬地運營團隊10人、外部創業導師12人。目前,已入駐志濤環保、恒碩汽車、碼上科技等21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并提供企業管理、人力資源、法律咨詢、知識產權和市場拓展等各類服務,已舉辦創業培訓、人才交流對接會等活動22次,培訓創業者700人次。其中,2019年11月承辦的五蓮縣第一屆創新創業大賽,吸引了來自高技術服務、環保、制造業、網絡科技等多個行業共60余個項目參加,經過項目海選、初賽、決賽等環節,評選出12個優秀項目,并給予資金獎勵。
今天招來的才、引來的智,就是明天的新動能。有了這些人才的不斷加入,我們有理由相信,五蓮縣域經濟一定會插上騰飛的翅膀,再上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