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拆遷獲得的“第一桶金”如何實現保值增值?香河街道新村———
“工商資本”下鄉激發新動能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史樹梅 通訊員 盧立平
“看看,這就是我們生產的軟棗獼猴桃。”10月31日,站在漫山的軟棗獼猴桃樹叢中,手機對準果籃,東港區香河街道新村黨支部書記王月軍通過微信直播向村民們報喜。
時值深秋,地處東港區南湖鎮尹家河上游山坳的山河獼香獼猴桃基地綠意依舊,工人們在坡上坡下奔忙。來自濰坊、煙臺等地的30家客商站在株培室大棚外等待著運苗子。
與該基地一山之隔的新村原本是一個庫區移民村,隨著城市的發展逐步轉化成為城中村。2016年,因拆遷村集體獲得了一筆補償款和一部分商業沿街。2018年,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新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將970萬元賬面資金收益,連同5.8公頃預留土地,全部量化到542位合作社股民身上。
“第一桶金”到手,是分分花了還是投資產業項目?大伙兒的意見很統一:錢花了就沒了,讓錢生錢才是長久之道。
投資什么產業合適?經過反復商討論證,大伙又達成了共識:“咱們根上是農民,還是要干老本行,把錢投到農業項目上,讓發展成果越滾越大。”
發展之路怎么走?方向與目標越辯越明:尋找外地強企合作,到周邊農村流轉土地,讓“工商資本”下鄉,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實現企業、城中村、鄉村同頻共振、合作共贏。
2018年冬,“六上丹東”考察后,他們最終選定了遼寧鳳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合作,并確定了市場前景看好的軟棗獼猴桃項目。由鳳祥公司和新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共同出資,成立山河獼香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經營主體,鳳祥公司負責提供苗木、技術管理,新村合作社負責流轉土地和基地用工,分別占股51%、49%。
經過多次勘察,項目最終落在了“彩色苗木之鄉”南湖鎮。這里有種植林果、苗木的傳統,土壤和氣候適宜,并且規劃了苗木林果產業區。
今年一開春,新村人就組織人馬進了山,用首期流轉的70公頃土地建起了山河獼香獼猴桃基地。如今,2個株培室通過銷售苗木已盈利300余萬元,首批栽植的67公頃軟棗獼猴桃已經掛果,達產后銷售額可突破一億元。
前不久,又有2家企業加盟組團發展,北京新發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中心直接將600萬元資金打到了公司賬戶上。“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來尋求合作,我們計劃再流轉200公頃土地擴大規模。這個項目建好了,不光我們村受益,更能帶動南湖和周邊農業發展。”說起這些,王月軍頗為自豪。
香河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海洲表示,新村這種通過“支部+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進行城鄉聯姻、發展飛地經濟的模式,在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和發展后勁上提供了一條可資借鑒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