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陣陣催奮進,加快發展正當時。
今年以來,莒縣全面落實“一二三四五”發展思路,解放思想、擔當作為、狠抓落實,高質量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邁出新步伐,打造“一強三名”取得新突破。
上半年,莒縣GDP 216億元,同比增長6.3%,高出全省0.9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12.91億元,全省第79位,比2018年前進3個位次,比2015年前進25個位次;同比增長14%,全省第11位。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10月7日,莒縣12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項目總投資近百億元,包括醫療器械產業園項目、大馳智慧房車生產項目、電子產業園項目等12個項目,涉及醫療器械、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電子產業、家居制造、精細化工等領域。
一隅觀全局。面對“沿海欠發達”的實際,該縣把“雙招雙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和關鍵,通過“千軍萬馬”招項目、“千方百計”落項目、“千辛萬苦”抓項目、“千依百順”幫項目,加速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2015年以來,該縣已落地招商項目130個,計劃總投資430億元。
不只是“雙招雙引”這“一花獨放”,主導產業發展同樣是“花開正艷”。該縣對照省“十強”產業、市“九大產業體系”,著力轉型升級綠色化工、高端塑料、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食品加工“五大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汽車及零部件、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現代服裝“四大新興產業”。
1—8月份,該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2.04億元,居全市“兩區兩縣”第2位;利潤同比增長38.4%,利稅同比增長12.5%;工業用電量15.0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4.2%。
鍋里水燙,源自該縣灶里火旺。該縣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政策,助力企業輕裝上陣、加快發展。目前,該縣市場主體已發展到6.27萬戶,企業1.4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238家,數量全市第1,比2015年增加44家。
實施園區提升行動,深化開發區改革。莒縣經濟開發區加快“去行政化”,推進“管委會+公司”模式。今年以來,開發區新招引過億元項目15個,國嶠汽車座椅、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園等項目相繼投產達效,大馳智慧房車、醫療器械產業園等項目加快建設。同時加快海右化工產業園、高端塑料產業園提檔升級。
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眼下,走進莒國古城南城墻施工現場,塔吊林立、設備轟鳴、工人們忙上忙下……處處呈現出火熱的勞動場景。“目前,莒國古城南城墻主體建設已完成,城門樓、闋樓、敵樓建設正在全面推進。”莒國古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劉建揚介紹說。
老城做文化。該縣按照“月亮級”水平和5A級景區標準,高質量推進莒國古城建設。目前,莒國古城開工面積28萬平方米,占75%,莒王宮宮門封頂,主商業街部分建成,城陽王府加快建設……一座獨具特色的水系之城、傳承歷史的文化之城、意境優美的精美之城、業態豐富的活力之城呼之欲出。
新城現代化。堅持“新理念、新生活、新業態、新模式”,拉動沭東新城快速崛起。目前,沭東新城32個重點城建工程已完成投資81.4億元,14個完成主體工程。人民醫院新院區全面運營,沭東實驗學校、博雅實驗學校建成投用……新城人氣商氣快速聚集,承載能力持續增強。
不僅如此,該縣堅持“宜工則工、宜游則游、宜農則農”,鼓勵各鄉鎮打好優勢仗、出好特色牌,以眾星逐月之勢融入全縣發展大局。目前,該縣13個鄉鎮打響了“一鎮一業”品牌,全縣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其中省級1個;高效經濟作物面積發展到3.6萬公頃,“三品一標”認證115個。
該縣把新型城鎮化作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空間和潛力,三年累計開工建筑工程200個、面積1200萬平方米,比前十年的總和還多,等于再建兩座莒縣縣城。三年實施棚改4.3萬套,13.5萬棚戶區居民逐步實現“住樓夢”。城鎮化率達到46.14%,三年提高8.04個百分點……從老城到新城、從縣城到鄉鎮、從社區到農村,莒縣大地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新變化。
“擁河發展”全面起勢
沿沭河溯流而上,青龍湖山水林田湖草、招賢曲坊、夏莊浮來青生態園等8大田園綜合體鑲嵌在沭河兩岸,恰似珍珠落玉盤。該縣以田園綜合體為抓手,由點及面、串珠成鏈,把沭河兩岸打造成為鄉村振興的生態產業帶、休閑旅游帶、現代農業示范帶。
沭河,莒縣的母親河,是莒縣鄉村振興發展的靈魂所在、命脈所在。該縣把沭河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軸、隆起帶,積極推動“擁河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的“總抓手”“主引擎”。
在“擁河發展”理念推動下,該縣以沭河兩岸鄉村振興生態產業帶“一帶”為統領,以產業為支撐、以項目為抓手、以基礎設施為保障,沿沭河兩岸重點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區、林水會戰生態區、美麗鄉村宜居區、文化旅游景觀區、振興工業聚集區、城市中央活力區“六大功能區”,形成了“一帶、六區”發展格局。
推動“擁河發展”,產業發展是關鍵。該縣按照“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宜游則游”原則,因地制宜打造“一鎮一品”發展模式,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區域優勢和經濟優勢。
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為抓手,以當地特色和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優勢產業提升、農產品品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現代農業“五大工程”建設。同時,找準切入點,重點培育打造桑蠶、大姜、茶葉、綠蘆筍、中藥材等“八大產業”,抓好“三品一標”使用管理、宣傳推廣,開展農產品整體形象、區域公用、龍頭企業“三牌共創”,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村電商等新型經營主體。
在錯位布局、差異發展理念下,該縣形成了以陵陽街道為中心的反季節蔬菜、以小店鎮為中心的綠蘆筍、以嶠山鎮為中心的大姜、以果莊鎮為中心的大棚油桃、以夏莊鎮為中心的綠茶、以庫山鄉為中心的中藥材等十幾個較大規模的特色產業,打響了一批“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特色品牌。
除此之外,該縣還按照“近郊依城、遠郊靠景、突出特色、錯位發展”的思路,著力打造鄉村采摘游、休閑度假游、民俗風情游,打造鄉村旅游品牌。
地還是那些地,外延卻越來越寬廣。過去,龍山鎮村民土疙瘩里刨食,收入不了多少錢。現在,該鎮依托“一萬三千四大園”區域產業規劃,構建起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并叫響了“龍山驛站”、“中國·龍山”桃花節和“甜蜜生活節”等鄉村文旅品牌,全域旅游格局漸顯。去年,該鎮接待游客即達30萬余人次、旅游業銷售額1600余萬元,村民們不僅吃上了“旅游飯”,還走上了致富路。
如今,沿沭河上空俯瞰,北有青龍湖,南有浮來青,中有莒國古城、浮來山、招賢田園綜合體,一個鄉村振興的生態產業帶、休閑旅游帶、現代農業示范帶縱貫莒城,成為莒縣最亮眼的生態發展帶。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來了沒后悔,后悔沒早來!”國慶期間,來自淄博旅行團的董方婷對莒縣陵陽街道陵陽街村的鄉村旅游項目豎起了大拇指,“在這里,我們吃農家飯、住農家樂、賞桂花景,吃、住、游一條龍,真的是太過癮了!”
作為“中國最美鄉村”的陵陽街村近年來依托桂花節大力發展鄉村游,近年來該村打破以往單純的賞花、游覽的模式,搞起了農家樂,突破了莒縣鄉村旅游住宿、就餐難的瓶頸,讓游客欣賞桂花的同時,真正住得下、吃得好,優美的鄉村環境、可口的農家美食、干凈舒適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游客充分的好評。
近年來,莒縣圍繞“文化名城”“旅游名城”建設目標,堅持規劃先行、項目帶動、資源整合、突出特色,集中力量打造“三山兩河一城一區”,加快構建山城聯動、城鄉互動、多業融合的全域旅游格局。今年1—9月份,莒縣接待游客589萬人次、旅游消費總額38.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3%、22.4%。
旅游市場“百花齊放”的背后,是莒縣在精心制造旅游“生態系統”,為旅游業發展提供“營養劑”———
全域化謀劃。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把全縣作為一個大的景區,高起點、高水平、高標準編制文化旅游總體發展規劃,同時把“三山兩河一城一區”作為全域文化旅游的“龍頭”項目,昂起“龍頭”,帶動“龍身”“龍尾”擺起來,讓整條旅游“巨龍”騰飛。
精品化打造。以旅游項目精品化、旅游設施精品化、旅游產品精品化為抓手,打造精品高端文化旅游。
融合化發展。樹立“跨界融合”理念,積極推動“旅游+文化”“旅游+體育”“旅游+工業”。(通訊員 呂鳳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