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書院寄托著一生情懷,在孔祥軍的人生路上,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他永遠割舍不掉的情懷。
1973年出生的孔祥軍,是第十屆市政協委員,山東廣振智庫核心專家,山東源道大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
建設書院走好文化傳承之路
十幾年前,孔祥軍從北京回到家鄉,開始了在日照的創業歷程。
向來喜歡傳統文化的孔祥軍,回到日照后最急切的愿望是把日照的文化元素整合起來、形成合力,傳承下來、推廣出去。
當時日照的文化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從哪里突破讓孔祥軍很是茫然。就在這時,通過北京尚古書房徐慶國老師的引薦,在揚州雕版印刷傳承人陳老師家結識了《枉凝眉》的曲作者王立平先生。在交流中,孔祥軍坦陳了自己對發揚日照文化的設想及困惑。
“成立一個文化元素最多的書院。”王立平老師的建議,讓孔祥軍思路大開,隨后他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對自己原有的三個產業進行整合,正式成立了大觀書院,將藏書、字畫、雕刻、茶禪、香道、茶道、插花、文玩等文化元素融為一體,同時還開展了剪紙、書法、兒童茶藝、古琴等課程,書院真正成為了文化“大觀”。
書院成立后,孔祥軍發揮自身優勢,時常協助附近學校組織一些活動,邀請學校的老師、學生來感受傳統文化課程。學生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妙趣味,紛紛向老師表達了對書院課程的喜愛。
沒有辜負孩子們的期待,經協商后,大觀書院相繼成為了幾所學校的校外素質教育基地。
每到下午的校本課程時間,小學生們便嘰嘰喳喳地討論著,排著隊來到書院學習。看到學生們熱情學習傳統文化的樣子,孔祥軍感到無比欣慰。
“希望我女兒這一代能把日照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孔祥軍的話里包含著藏于心底的一個多年的夢想。
中學時,孔祥軍便對繪畫、書法等很感興趣,雖然當年的家庭條件不能支持他找到專業人士進行系統地學習,但他對傳統文化的渴望一刻也不曾放棄。如今開辦書院,既能為自己創造一個更好的學習研究傳統文化的環境和條件,又能讓更多的孩子從小打上傳統文化的烙印,在文化傳承中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這個夢想終于實現了,這讓孔祥軍激動萬分。
“日照的根文化不能丟!”孔祥軍對于日照傳統文化的喜愛,除了個人愛好,更重要的是源于一種強烈的使命感,就是要讓日照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在成為多所中小學的校外素質教育基地后,孔祥軍又在盤點著未來的計劃:為更多的日照中小學生送上傳統文化體驗課程。
“現在主要服務于金海岸中學、金海岸小學等幾所學校,下學期開學后,加入的學校就更多了!”孔祥軍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走得越來越堅定。
“以文養文”打牢文化傳承之基
熱愛文化、研究文化、傳承文化,孔祥軍有一顆堅守的心。
“文化要傳承必須有產業支撐。”孔祥軍將文化融入到產品中,在文化傳承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條“以文養文”的產業發展路子。
堅實挺拔的綠竹,造型各異的奇石、獨居匠心的陳列、古樸典雅的韻味、原本原色的質感,走進大觀書院讓人仿佛走進了世外桃源。
這里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景一觀,都是孔祥軍親自設計,甚至大觀書院的小茶杯也是他親手燒制。
“這些都可以搬到自己家里,還可以加上自己的理念。”高端家居私人定制是孔祥軍文化產業之一。“大到建筑構件、家具,小到鏡框、杯托,我們都有自己的設計團隊。”
在產品定制上,孔祥軍不但提供家居定制,還為民宿和其它公共空間提供定制服務。
“鄉村振興文化供應商!”孔祥軍一直這樣戲稱自己。
陜西神木、沂南朱家林、萊蕪臥云鋪、日照鳳凰措、白鷺灣字里窗間……全國很多省份的民宿及公共空間中都有孔祥軍提供的定制產品。
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日照走向全國,靠自己的設計理念,更靠口碑和質量。
一位青島的客戶喜愛收藏普洱,想做一間有特色的茶室。經過孔祥軍一位朋友的推薦,參觀了大觀書院后,當即簽訂合同,并將孔祥軍接到青島,請他設計茶室。
設計完成后,這位客戶對孔祥軍贊不絕口,從產品理念到家具的打造,都被深深地折服。
自那以后,這位青島客戶成了孔祥軍的“活廣告”,在他的朋友圈里不停地推介孔祥軍的產品。現在在這位客戶的大力宣傳下,孔祥軍設計、制作的家具已經打入了云南市場,時不時就有訂單飛來。
“在我們推出的產品中,都融合著文化理念。”孔祥軍說,文化是靈魂,產業是支撐,用文化帶動產業發展,用產業支撐文化傳承,相互融合、相互貫通,才能有強勁的生命力。
“文化委員”的文化自信
這幾年孔祥軍提交的提案,內容都與文化有關,被大家譽為“文化委員”。
“我覺得這個稱呼,是對我的一種鞭策,能不斷鼓勵自己認真履職,為我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孔祥軍說。
在孔祥軍看來,政協委員肩負著參政議政的光榮職責,要認真履職,就要結合自身的特長和優勢,深入實際開展調研,時刻關注社情民意,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思路。
為此,他根據自身的行業特點,經常走街串巷、上山下鄉,認真聽取基層的意見建議,了解群眾的困難和問題,特別是有關日照傳統文化的素材,他都會用心挖掘、潛心研究。
“我的提案始終圍繞著鄉村文化振興!”由于工作關系,孔祥軍成天泡在鄉村,很多自然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既看到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看到一些現實問題。
“記憶中‘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少了,恬靜、踏實的感覺淡了!振興鄉村,我能做點什么?”孔祥軍在心里一遍遍地追問著自己。
一次,孔祥軍在村子里搞調研,他像往常一樣邊走邊思考。
不知不覺中他走到一堆建筑垃圾旁,一塊古樸、造型別致的大木頭,讓他眼前一亮:“真是大自然的藝術品,只要稍加修飾,就是一個與當前民宿風格相融的衣架!”
他小心翼翼地撿起這塊木頭,心里涌上一股惋惜: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看到孔祥軍撿到“寶貝”,周邊的群眾都湊了過來,孔祥軍趁機開了一個座談會,大家七嘴八舌,紛紛談起了各自對鄉村振興的建議和看法。
通過深入細致地調研,孔祥軍對鄉村振興有了自己清晰的認識:“鄉村振興,文化為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定要以文化為支撐,要在傳承農耕文化,保持特色文化上下功夫,與山水自然渾然一體、融合發展。”為此,他圍繞文化、人才、生態建設等方面專門撰寫了相關提案,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作為市政協委員,立足本職業務,為百姓發聲,為黨和政府建言,是我應盡的責任。市政協領導對我們政協委員非常關心,經常到我們公司走訪,對我們的工作進行指導,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我們更應該好好干、干出精氣神!干出新時代政協委員的新樣子!”孔祥軍的話擲地有聲,充滿著自信和堅定。
徜徉在文化的海洋里,孔祥軍正滿懷信心,大步前行,不斷開拓新的天地。(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