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蓮縣,有一個身影總是穿梭在田間地頭與打包車間之間:皮膚黝黑,手掌帶著厚繭,眼里卻閃爍著對鄉村未來的憧憬。他就是五蓮縣碩豐種植家庭農場總經理王澤富,一位80后中共黨員,用跨界思維、產業思維和鄉土情懷,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跑出了屬于新農人的加速度。
跨界經歷鋪就振興路:從車間工人到“農產品管家”
2014年,王澤富從海爾集團青島冷凝器廠辭職開始創業。
最初的日子像在亂石堆里找路——酒店管理生涯,讓他摸清了高端市場對農產品的“挑剔”需求;跑物流、做農產品代收代賣,他逐漸摸到了農產品流通的“七寸”:“酒店要優質源頭貨,農戶缺穩定銷路,物流卡著時效關——這三者打通了,就是商機,更是鄉親們的出路。”帶著這些寶貴的經歷和他總結出的整合的資源,王澤富回到家鄉,當起了鄉親們和外面世界的“橋”。
2017年,王澤富整合所有經歷,在五蓮縣注冊成立碩豐種植家庭農場。他設計出“產地收貨、代存代發、物流周轉”的閉環模式:清晨到農戶地頭收板栗、紅薯,上午運到農場分選打包,下午通過合作物流發往全國各地。
這種模式像磁石,迅速聚攏了周邊資源。5年間,農場帶動域內上百位婦女從事分選、打包工作,48歲的東白廟村村民劉大姐算過一筆賬:“在家門口上班,一天能掙80塊,還能照顧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產業融合激活鄉土動能:讓“土疙瘩”變成“金疙瘩”
走進碩豐農場的2000立方冷庫,寒氣撲面而來,卻藏著五蓮農產品的“保鮮密碼”。2022年,王澤富砸下100余萬元,不僅建起這座冷庫,還配套了700平米的標準化打包車間。“以前收了貨怕壞,得連夜發;現在能存能選,還能根據訂單分等級包裝,溢價空間一下子打開了。”
冷庫旁的打包車間里,工人們正給“小國光蘋果”套網裝箱。這種五蓮特產,曾因“養在深閨人不知”,只能在本地低價售賣。王澤富帶著樣品跑遍一線城市的五星級酒店,敲開了高端市場的大門。
產業版圖還在持續擴大。他在諸城、日照開起2家直營店,把板栗、芋頭、蘋果等農產品擺進城市商超;與“運滿滿”“一畝田”等平臺深度合作,成為五蓮縣top5發貨運營商和優質供貨商。2022年,農場營業額達300萬元,獲評市級優秀家庭農場。更難得的是,他帶動松柏鎮3家收購點、1家倉儲基地聯動發展,形成“農戶+收購點+農場+市場”的產業鏈條,讓鄉村資源真正變成了發展資本。
扎根鄉土踐行初心:從“產業帶頭人”到“鄉村當家人”
2021年,王澤富通過公開選任,回到東白廟村擔任兩委干部。“鄉村振興不光要富口袋,還得聚人心。”他從理順村務入手,把在企業學到的“崗位職責清單”搬到村里,誰管報表、誰管民生,條條列清楚。
轉折發生在2021年。當時村里需要人手支援核酸檢測,王澤富第一個報名,帶著黨員和兩委干部搭帳篷、維持秩序、給隔離戶送物資。連續28天,他每天只睡4小時,嗓子啞得說不出話,就用手寫板溝通。“那段時間,他手機24小時響,村民有啥需求,他隨叫隨到。”
作為新農人,他更懂“授人以漁”的重要性。每年春秋兩季,農場都會變成“田間課堂”,王澤富請來農業專家,免費給農戶培訓種植技術。“他不光教怎么種,還講市場要啥品種、啥標準。”村民李大哥說,跟著學種“煙薯25號”,畝產提高了500斤,還能被農場高價收購,年收入多了2萬多元。
如今的碩豐農場,正探索“互聯網+物流”新模式:直播間里,王澤富舉著“小國光”教網友辨別品質;物流單上,五蓮農產品正發往全國20多個城市。他常說:“80后新農人,就得敢把傳統農業裝進現代框架里。”
從車間工人到鄉村振興帶頭人,王澤富的故事,是無數新農人扎根鄉土的縮影。他用跨界思維打通農產品流通堵點,用產業思維激活鄉村資源,用赤子之心凝聚鄉村力量。在五蓮的青山綠水間,這位80后正帶著鄉親們,把“鄉村振興”的藍圖,一筆一筆繪成現實。(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田文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