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初夏的莒縣招賢鎮西黃埠村,陽光透過現代化大棚的薄膜,灑在一排排整齊的玫瑰植株上。
紅艷似火的“高原紅”嬌艷欲滴,飽滿的花苞綴在挺拔的花莖上,空氣中彌漫著清甜的花香。大棚深處,一個年輕的身影正俯身查看土壤墑情,他就是“90后”新農人宋維鵬,用青春與科技為鄉村振興描繪著浪漫而扎實的畫卷。
從“傳統花農”到“科技先鋒”的蛻變
1994年出生的宋維鵬,與玫瑰結緣已有六個春秋。
最初種植傳統玫瑰品種時,他常為自家鮮花的“顏值”發愁:“咱這邊的玫瑰還是傳統品種,玫瑰桿又細又短,站花時間短,在市場上根本拼不過云南的高端花?!?/p>
看著同行的優質鮮花賣出高價,這位年輕的花農心里憋著一股勁,想著能不能在北方種出高產量高質量的玫瑰花。
轉機出現在2024年初,招賢鎮黨委、政府成立鮮切花產業推進辦公室,帶著宋維鵬等花農外出取經。
這次“充電”讓他豁然開朗:“原來不是北方種不出好花,是技術沒跟上!”他果斷承包了三個新建的現代化大棚,栽植目前國內市場高端紅玫瑰品種“高原紅”,決心在北方的土地上種出“王牌花”。
宋維鵬每天晚上自學兩三個小時的配肥、藥物知識,白天在大棚里實操驗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的每一次指導,他都認真記錄在筆記本上;從網絡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轉身就變成大棚里的實驗方案。
“理論學完立馬實操,錯了就改,改了再試?!闭沁@樣的韌勁,讓他迅速掌握了石棉瓦高畦壟壓枝技術、水肥一體滴灌系統等先進技術。宋維鵬依托先進技術,在自己的基地開啟鮮花提檔升級之路。
綻放鄉村振興新活力
走進宋維鵬的現代化大棚,看不到傳統花田的泥濘,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石棉瓦高畦壟,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沿著花壟延伸。
“這種模式能精準施肥,節水節肥不說,鮮切花品質翻了好幾倍。”宋維鵬撥開葉片,展示著根系周圍濕潤的土壤,“以前大水漫灌既浪費資源,花兒還容易爛根,現在一滴水滴到根上,肥料跟著水走,利用率能達到90%以上?!?/p>
科技的力量在鮮花品質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采用節水節肥技術和采用石棉瓦起槽加壓營養枝的栽培模式,搭配水肥一體滴灌系統,宋維鵬基地產出的鮮切花AB級占比超過80%,高端紅玫瑰品種“高原紅”更是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
“現在好的時候單個大棚年收入平均15萬元,產出的鮮花售價是傳統種植模式的兩三倍。”看著分揀臺上等待發往全國各地的鮮花,宋維鵬的笑容里滿是自豪。
這股“科技春風”不僅吹富了自家大棚,更吹暖了周邊鄉親的心。在他的帶動下,周邊20余棟溫室大棚完成升級改造,整個區域的玫瑰產業收入較傳統種植提升2倍左右,曾經不起眼的小玫瑰,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花”。
如今,玫瑰產業鏈不斷延伸,從種植到分揀、包裝、運輸,帶動了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讓鄉村振興有了堅實的產業支撐,也讓鄉村的發展底氣更足、后勁更強。
田間課堂播撒科技火種
“宋老師,您幫我看看這花兒葉子咋發黃了?”在西黃埠村的田間課堂上,一位農戶舉著病葉焦急地詢問。
宋維鵬接過葉片仔細查看,又拿出檢測儀測量土壤:“土壤鹽分超標了,這是長期用化肥的緣故,得改施有機肥調理土壤?!边@樣的場景,每月都會在村里上演兩三場。
他還帶著專業設備,定期為種植戶檢測土壤EC、PH、氮磷鉀等數值,依據數據定制專屬種植方案,幫助傳統種植戶向現代化玫瑰產業領軍者轉變,讓科技真正扎根田間。
作為村里年輕的種植能手,宋維鵬從未忘記初心。他把在外地學到的技術、自己摸索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鄉親們。“自己嘗到甜頭也不是我的初衷,我想帶領父老鄉親們讓日照玫瑰更上一個等級,知名度更強一點。大家在節約成本的前提下,種出高品質的花,讓大家都能多賺錢?!?/p>
如今,在宋維鵬的指導下,當地農戶的農藥使用量減少30%,土壤健康指數提升50%,單位面積耗水量下降30%,肥料節省超60%。近一年來,他服務的溫室大棚超過100棟,越來越多的傳統花農變身“科技花農”。
“科技示范戶”“鮮切花協會監事”“植保專家”“鄉土科技專家”……短短一年時間,一個個榮譽接踵而至,見證著這位年輕新農人的成長。在宋維鵬看來,這些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是認可,更是責任。
宋維鵬入股的莒縣黃埠花卉苗木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協會種植示范基地”,“降成本、提品質、提產量”的服務理念深入人心。在政府政策扶持和數字金融賦能下,他正帶領鄉親們拓展多元化銷售渠道,讓招賢鎮的玫瑰香飄更遠。
夕陽西下,余暉為大棚鍍上一層金色。宋維鵬站在田埂上,望著成片的玫瑰田,仿佛看到了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隋言晨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