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莒縣科學技術協會“助力鄉村振興科普惠農專項行動”走進莒縣閻莊街道、店子集街道、夏莊鎮,對當地蔬菜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技術人員及農戶代表等進行培訓。“科普惠農”以知識普及為橋梁、以技術落地為核心,將前沿農業科技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成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科普惠農”為產業提質增效筑牢技術根基,破解“種得好”難題。傳統農業依賴經驗種植,產量不穩、品質不均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而“科普惠農”通過建立科技小院、科普示范基地等載體,讓科研人員走進田間地頭,實現技術服務“零距離”。從良種選育到田間管理,從病蟲害綠色防控到農產品初加工,科普讓農民掌握了“看得見、用得上”的實用技術,推動傳統種植養殖業向標準化、優質化轉型,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科普惠農”為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路徑,破解“價值鏈短”的困境。鄉村產業要擺脫“豐產不豐收”的尷尬,關鍵在于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科普惠農”通過傳播新理念、推廣新模式,推動農業與加工、電商、品牌運營等業態深度融合。“科普+協會+企業+電商”的運營模式,不僅讓農民學會了科學種植,更教會了他們如何對接市場、打造品牌,使鄉村產業從“賣原糧”“賣鮮果”向“賣產品”“賣品牌”升級,價值鏈不斷延伸,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
“科普惠農”為產業可持續發展培育人才,破解“內生動力弱”的瓶頸。產業振興的核心是人的振興,農民素質的提升是鄉村產業長久發展的根本。“科普惠農”通過科普講座、現場指導、人才培養等多種形式,既“輸血”又“造血”,讓農民成為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當越來越多的農民成為科技應用的受益者和推廣者,鄉村產業便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內生發展動力持續增強,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了持久活力。
實踐證明,“科普惠農”不僅是技術的下沉,更是理念的更新、人才的培育和產業的升級。面向未來,唯有持續深化“科普惠農”行動,推動科技資源向農村傾斜、科學知識向農民普及,才能讓鄉村產業在科技賦能下不斷煥發新機,為鄉村全面振興筑牢產業根基。(解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