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這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的執政理念。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要加倍努力、不懈奮斗,持續增進百姓福祉,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把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我們黨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要錨定“人民至上”的價值坐標,把事關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的各項工作做好做實,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日照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辦好民生實事,民生財政支出占比保持80%以上,讓更多的保障舉措,溫暖每個有需要的人。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通過高質量發展來實現。發展向前,民生向暖。高質量發展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滿足基本需求轉向追求美好生活的發展。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到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再到增強區域發展協調性、促進區域聯動發展,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上,不斷把“蛋糕”做大,才能在滿足民生需求中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從老百姓急難愁盼中找準發力點和突破口,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不斷夯實基本民生保障體系,才能確保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落一人。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注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共同富裕并非僅指向物質財富的共享和精神財富的獲得,更深層的是以人的能力提升、素質進步、價值實現為核心的“全面富裕”,讓每個個體都能平等享有發展機會,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共享社會發展成果。要通過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舉措,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需求,實現物質富足與精神富有相統一的更高層次富裕,讓人們在追求物質富足的同時,更具備創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力量,為社會生產力提升注入持久動能。
天地之大,黎元為本。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始終與人民風雨同舟、與人民心心相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將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將宏大的“國之大者”化為可感的“民之關切”,讓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