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推出第八批“媽媽崗”招聘名錄,共5家單位,提供130個崗位,涵蓋售后服務專員、銷售經理、娛樂主播、快遞員和車間普工等多種職位,這些崗位不僅用工需求人數多,而且工作時間靈活。這種兼顧育兒與就業的彈性崗位,不僅是對女性勞動權益的尊重,更是社會治理溫度與經濟發展智慧的雙重體現。
“媽媽崗”的價值,首先在于破解了女性的身份困局。傳統職場“朝九晚五”的剛性制度,讓許多母親不得不在育兒與工作間做單選題:有人為孩子放棄職業發展,在日復一日的瑣碎中逐漸與社會脫節;有人為事業犧牲親子時光,在愧疚與忙碌中身心俱疲。而“媽媽崗”通過彈性工時、居家辦公、崗位適配等靈活設計,讓母親們不必在兩種身份間撕裂——既能通過勞動實現自我價值,又能不錯過孩子成長的關鍵瞬間。這種對個體需求的尊重,正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縮影。
從社會發展視角看,“媽媽崗”更是激活人力資源的“隱形引擎”。數據顯示,我國女性勞動參與率雖位居世界前列,但育兒階段的“斷層”現象仍較為突出。“媽媽崗”的推廣,能夠將這部分因育兒暫時退出職場的女性勞動力重新納入經濟循環——她們中不乏高學歷、有經驗的專業人才,其回歸不僅能緩解企業“用工難”,更能為經濟發展注入多元活力。
當然,“媽媽崗”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制度護航。當前,部分企業對“媽媽崗”存在“效率擔憂”,一些母親也面臨崗位質量不高、職業發展受限等問題。這就需要政府層面通過稅收優惠、社保補貼等政策激勵企業參與,同時完善勞動保障制度,確保“媽媽崗”不是“低質崗”的代名詞;企業則應摒棄短視思維,看到母親群體的責任感與穩定性所帶來的長期價值;社會更需破除“女性育兒天經地義”的刻板印象,營造“父親共同參與、社會共同支持”的育兒環境。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讓“媽媽崗”從個別嘗試變為普遍實踐。(解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