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點拌飼料,上午11點開直播,下午打包發貨,深夜鉆研技術——這是劉春蘭的日常。鏡頭前,她捧著一枚3斤重的鴕鳥蛋,聲音洪亮:“家人們,150塊包郵!”這個從黑龍江扎根山東日照的80后姑娘,用50多只鴕鳥和年產3000枚蛋的“成績單”,書寫著新農人的振興答卷。
01“笨功夫”里煉真金
2018年,劉春蘭掏出70多萬積蓄引進種鳥,卻遭遇鴕鳥“拒不下蛋”的困境。鄉鄰的調侃、深夜的輾轉反側,沒有擊垮這個倔強的姑娘。她卷起鋪蓋住進鳥舍旁,白天喂料清糞,夜晚挑燈鉆研,連鴕鳥何時下蛋、什么飼料最營養都記滿厚厚一本。“比養娃還用心”,她笑言。這份近乎執拗的“精耕細作”,最終換來年產3000枚蛋的硬核回報。
當浙江客戶訂購10只鴕鳥苗,她頂著高溫自駕1200公里送貨上門。咱就認一個理:“做事得實在。”這1200公里的車輪,丈量出新農人“多跑腿、多琢磨”的樸素哲學。鄉村振興的路上,從來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汗水澆灌的耐心。
02小手機撬動大市場
“當初對著鏡頭說話都臉紅。”劉春蘭坦言直播初體驗。一部手機架在養殖場,卻意外打開新世界:8萬人在線圍觀撿鴕鳥蛋,網友爭相詢問吃法和養殖技術。她順勢而為——現場煮蛋演示,公開飼料配方,連鴕鳥毛做的撣子都被搶購一空。
傳統養殖嫁接現代技術,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鴕鳥蛋單價從120元升至150元,中間商環節的利潤回歸農民腰包;鴕鳥苗訂單從青島飯店飛到濟寧農場,產業鏈在云端不斷延伸。當手機成了“新農具”,“土疙瘩”便長出“金翅膀”。新農人的核心競爭力,正在于用新技術喚醒土地沉睡的價值。
03 共富鏈上齊步走
“春蘭,帶帶我們吧!”眼見劉春蘭的成功,40多戶鄉親主動上門取經。她毫無保留分享“養殖筆記”,幫建鳥舍、選種苗。如今王大叔家10只鴕鳥年增收3萬元,規模最大的農戶養了20多只。更可貴的是,她手把手教鄉親架起手機當主播:“銷路一起闖,產業才能旺!”
從一人致富到百家興旺,“鴕鳥姐姐”的養殖場裂變成區域產業鏈。鄉村振興從來不是獨角戲,當個體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模式,當“一個人的奮斗”升級為“一群人的征途”,致富的雪球便越滾越大。這份“先富帶后富”的自覺,正是鄉土中國最溫暖的底色。
夕陽西下,劉春蘭拍下鴕鳥踱步的剪影。從擺地攤的外鄉人到帶動一方產業的“鴕鳥姐姐”,她的故事擲地有聲:“農村人不怕苦,就怕沒路走。只要肯干肯學,黑土地也能長出金疙瘩!”
在廣袤鄉野,無數“劉春蘭”正用手機重新定義“農具”,用直播重構產銷鏈條,用開放共享凝聚振興力量。他們證明:鄉村不是退路,而是充滿機遇的熱土——這里需要的不是逃離的背影,而是俯身耕耘的身影,是用創新思維和實干精神在大地上寫就的振興詩行。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馬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