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7·26”重要講話中明確把“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看作“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基本依據。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對于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具有極為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歷史邏輯
馬克思強調:“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此,任何實踐活動都不可能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縱觀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當黨正確研判了所處的歷史階段,黨的事業就會“凱歌行進”;反之,當黨對歷史階段判斷出現失誤時,必然帶來黨的事業的曲折發展。
“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出發,準確錨定中國革命在歷史和時代坐標中的位置,詳細闡述了中國革命的對象、性質、任務、動力與前途,解決了“中國為什么要革命、怎么革命、革命后走向何處”的問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遺憾的是,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黨中央低估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對歷史方位的判斷出現失誤。
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恢復并重新確立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開辟了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的命題,認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由比較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必然要經歷一個長久的過程”。黨的十二大報告再次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現在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立論根據,第一次全面、系統地界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和特征,闡明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完整地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從根本上解決了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發點問題的認識。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正確地分析國情,作出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我們講一切從實際出發,最大的實際就是中國現在處于并將長時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此后,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報告都重申了這一論斷。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中國社會和中國人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總體上而言,中國國情并未發生根本性改變。黨的十八大強調: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三個沒有變”成為當下理解中國與世界、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最大“實際”。
“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深刻意蘊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時間上看,大致要經歷一百年的歷程,即從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這一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在發展進程中必然經歷若干具體階段,不同的階段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這種動態的發展過程,是由量變積累引起部分的質變,在新的基礎上再由新的量變積累引起新的部分質變的過程。因此,強調“三個沒有變”,并不否認我國社會發展呈現了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征,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大報告起草工作時,明確主張寫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這句話。隨后在多個重要場合,他都反復提到這句話,并且強調“這句話涵義是很深的”。在我看來,“新的歷史特點”是“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另一種話語表達方式。從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不平凡的成就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概括為“三個意味著”,即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內涵豐富,還應做多層次多角度的具體分析。一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二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但政治體制還有不少亟待完善和發展的環節;三是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總體水平和我國經濟發展、國際地位還不適應,還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四是社會建設有序推進,但民生方面的許多問題尚未解決;五是生態文明建設邁出重要步伐,但與人民的期望有較大差距;六是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營造了我國發展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依然艱巨;七是從嚴治黨成就卓著,但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需要一代一代共產黨人繼續作出回答。
由上觀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形勢下的具體體現。這些新的階段性特征既帶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普遍性,又彰顯了新形勢下的特性。
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的方法論自覺
“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出發進行思考,得出正確結論。”習近平總書記這句話,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提供了基本遵循。
第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個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統一起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史觀在社會歷史領域中的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今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是指導我們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時,既看到普遍性又看到特殊性,既看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適應的一面,又看到其不相適應阻礙發展的一面等。
第二,注重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的統一。歷史是以往的現實,現實有歷史的影子,歷史對現實會產生影響,現實是未來的歷史。“社會發展階段性”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頭提出來的,它承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階段。其特征必然是前一個階段特征發展的結果,也必然會影響下一個階段的特征。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必須把它放在整個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來考察。實踐是理論之源,理論的形成和完善又會反作用于實踐。新的實踐要求我們拓寬視野,對“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新的理論概括。此外,“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是中國與世界發展綜合作用的結果,應在國際和國內兩個大局中全面審視和分析。
第三,立足于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命題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繼承和發展。講“階段性特征”,其前提依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無論階段性特征怎么變化,只要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那么“初級階段”就是我們最大的國情,是我們最大的實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應該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著眼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局。
總之,“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歷史方位新的判斷,是十八大以來黨的創新理論的現實基礎。它的提出和闡述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上升到自覺全面的新境界。(王立勝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