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日照大型人物系列報道之201
本報特派記者 田文佼
□許加堂簡歷
許加堂,1975年出生于山東省莒縣庫山鄉大福照村。1996年到大連務工?,F任大連恒達源物流回收有限公司總經理,大連恒暢水泥預制構件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2015年10月份加入中國共產黨,2016年3月份被大連市甘井子區區委組織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9年加入山東商會,任理事。
在齊魯大地的西南,有一塊古老的沃土,早在春秋時期,這里便被稱作“莒國”。這里的浮來山清麗秀美,千年銀杏繁茂壯觀;齊長城記載著跌宕雄壯的歷史,定林寺隱匿著悠久傳承的《文心雕龍》。這里的人勤勞質樸,以禮待人。自古此地出賢良,故事也便從這里開始。
庫山的磨礪
莒縣庫山鄉位于縣城北四十五公里。如今,這里是國家級中藥生產基地,公路、國道四通八達,旅游業、工業、農副產業多方位發展,儼然一派現代化城鄉風貌。而在40年前的庫山鄉,卻是另一派天地。
1975年秋,一聲嬰孩的啼哭,從庫山鄉大福照村一戶許姓農家傳出,繼兩個女娃娃之后,許家的長子呱呱墜地。這個男孩便是許加堂。
在那個吃飯是首要問題的年代,多一張嘴,就意味著日子更加艱苦些。許家僅靠父親一人做點小買賣支撐著一家人的生活。
“直到現在,我還是不敢回想那時候生活的貧窮。小時候的印象就是窮得可怕?!币贿呑鲂≠I賣賺點家用,一邊還要種地解決溫飽,許家父親一天到晚都奔波忙碌于生計,很少和孩子們溝通聊天?!八孕〉臅r候對父親的印象就是嚴厲?!庇兄鴩栏傅募彝?,大多數都會有著一位慈母,許家亦是如此。母親擁有農村婦女特有的質樸和勤勞。雖然言語也是不多,但是對許加堂姐弟幾個照顧有加。不過幾年,弟弟的出生,讓這個本來就貧窮的家更加吃力?!耙患伊谌?,都屬于青壯年紀,飯量大,經常都是吃不飽。
初中開始,許加堂就開始了住校生活。每周回家一次。每當這時候,母親總是給他準備好了干糧:煎餅卷蘿卜條——— 那是這個家庭能給予他的最好的糧食。
“相比起童年記憶中的貧窮,更讓人忘不了的就是家鄉的風土?!痹S加堂記憶中的庫山鄉,山美水美?!白铋_心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一起在河里摸魚撈蝦。特別是春天,水漲起來了,清凌凌的河水漫過腳丫,連河里的小魚小蝦都能看得清。”說起兒時的趣事,許加堂滿是回憶的欣悅。
初中畢業后,因為學業的不盡如人意,許加堂選擇工作——— 莒縣庫山鄉蠶繭公司,是他獨立的開始。為了學好絲綢制作的整個流程,許加堂在蠶繭公司每一個崗位都輪流學習。從養育孵化小蠶,喂食桑葉,蠶休眠蛻皮十幾次的看護,再到結繭,烘干晾曬蠶繭,浸泡抽絲,如此繁瑣而需要耐心的工作,每一個步驟、每一道程序,許加堂都記在心里,一遍遍地練習。作為廠里年齡最小的員工,許加堂的伶俐好學,深得老員工的喜歡。
上世紀90年代初,庫山鄉全鄉人口三萬四千余人,其中許家堂村里就有一千多人在大連集體務工?!皼]有錢,闖大連”成了當時庫山鄉的一句流行語。每逢過年,在大連務工的鄉民回家,街市上的人便漸漸多起來,很容易辨別出去大連的務工者:皮衣、皮鞋、油光可鑒的分頭,大包小包拎著禮盒和豬肉。這讓許加堂看在眼里,饞在心上。而作為拿著穩定工資的許加堂,雖然工作安穩,工資也固定,但相較于那些闊綽的打工者,只能算九牛一毫。
兩個姐姐待嫁需要錢,弟弟上學需要錢,父母那點微薄的收入僅能一家人糊口。這讓許加堂做了一個決定:闖大連。1996年,年僅21歲的許加堂,只身一人北上大連,開啟了他的跨海之旅。
遠方的吸引
百年老城大連,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經濟也蓬勃起來,一派繁華大都市的景象。這讓許加堂更加堅定了留下來的信念。
許加堂并不是漫無目的地闖大連,他是來投奔他的叔叔的。1989年,許加堂的叔叔北上闖大連,早已在家鄉庫山鄉小有名氣。在庫山,許加堂就常聽鄉里人議論:許家的兄弟在大連務工,一年能掙一二十萬,鄉親們都羨慕得很。只是叔叔是做怎樣的工作呢,許加堂并不了解。
大連是個移民城市。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旬,山東人就占了大連總人口的80%以上。隨處可見的山東小吃,句句入耳的鄉音,沿海城市的風土人情,一切與家鄉那么相像。所以在許家堂的印象中,大連似乎并沒有那么陌生,反而像是第二個故鄉一般親切。
來大連第二天,許加堂便跟隨著叔叔來到了工作地點:眼前是一片瓶瓶罐罐、廢銅爛鐵的廢品?!斑@就是我的工作,你能吃得了苦不?”叔叔問許加堂。他默默點點頭,“能!”回答得斬釘截鐵。只要能掙錢,再苦再累也不怕。
起早,貪黑,沒有休息時間。白天,許加堂幫著叔叔收拾歸攏貨品,將收來的廢品分門別類,再分別過秤,經常都忘記了吃飯。晚上,許加堂就住在叔叔收購廢品的大院里,半夜也要隨時起來干活。
跟著叔叔干了半年,許加堂便把廢品收購的門道兒摸清了,做起來更是得心應手。1998年,許加堂自立門戶,開始了自己在大連的第一份創業。
廢品收購雖然是苦活累活,但是許加堂并沒有怨聲載道,反而更加腳踏實地地一步步做起。從一開始的年收入幾萬,到后來幾十萬,許加堂在廢舊物品回收這個不起眼的行業,打拼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6,許加堂用攢下來的積蓄買了一間400平方米的變電房,投資建造了一家小旅館——— 華晨旅館。旅館內設53個房間,主要服務于中低層消費水平的人們。“我也是從社會底層做起來的,所以自己寬裕起來了,首先想到的便是普通老百姓。”因此華晨旅館定位不高,但是內置干凈舒服,賓至如歸。
2009年,許加堂又買了一處更大面積的房子,第二家華晨旅館開門營業。日子紅紅火火起來,許加堂的買賣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來投奔他的同鄉也漸漸多起來?!案乙黄鸶傻?,大部分都是我的老鄉。家鄉人老實能吃苦,用著放心,踏實。更多的也是對家鄉的一種眷顧和回饋之情?!甭灭^和廢品站的生意并蒂開花,給許加堂帶來了莫大的收益。憑著這一份熾熱的真情和在行業里樹立起來的口碑,許加堂一路順風順水。
2013年,許加堂迎來了他在大連的一個事業轉折點。由于廢品收購行業的地方政府政策性轉變,許加堂的生意也面臨了霜凍期。而廣博的人脈和業界的好口碑,使得許加堂貴人相助,獲得了一張通往更加有保障的新行業的“船票”:給大連市自來水廠供應井蓋井室。憑借著質量至上的好產品和優質的服務,許加堂拿到了全大連市70%的自來水井蓋的供應權,年產值近500萬元。
幾年下來,許加堂在大連的生意一個接著一個開花結果,他憑著山東人固有的勤勞質樸和一股子韌勁兒,在大連這座原本陌生的城市穩扎穩打,站住了腳。
不忘桑梓情
離家20年,許加堂在大連已經擁有多家公司:大連恒達源物資回收有限公司、大連恒暢水泥預制構件制造有限公司,兩家華晨旅館,一家2400平方米的室內足球場,培養少年足球運動員。
致富不忘桑梓情。事業蒸蒸日上,而思鄉之情卻沒有忘。2015年,許家堂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庫山鄉黨支部駐大連支部的委員?!败炜h是幾千年的文化大縣,我們都受到這種氛圍的影響,不論走多遠,在哪里,心里總是惦念著家鄉。毋忘在莒?!?br/> 2011年,庫山鄉黨支部派代表來大連募捐款項修建家鄉公路,許加堂以身作則,率先拿出2萬元支持家鄉的公路建設?!半m然身在大連,與家鄉相隔千里,但是思鄉之情沒有變,只要家鄉需要我,我也有能力,不論在哪里,我就會盡自己一份力?!边@幾年,他也經?;剜l,給家鄉帶回致富的新消息,帶回去自己的一片情。在許家堂的兩家公司、兩家旅館中,大部分的員工都是早些年庫山鄉來投奔他的村民?!霸诖筮B的這20年,我收獲最多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幫助。在我最困難的時候,總會有老鄉出手相助,我也會帶著這一份感恩的心去幫助更多的人,特別是我的家鄉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許加堂心懷一顆感恩的心,經營著他的事業和家庭,用許加堂自己的話說,他要“把愛心當成習慣”。
如今的許加堂,回首過往歲月的磨礪,他仍然保持著一顆樂觀向上的心。從默默無聞的社會底層做起,到現在擁有著相對滿意的生活,他希望他積極的人生能夠像陽光,照到哪里哪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