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新聞記者 陳俞印 濟南報道
“利用圣泉集團開發的生物質精煉技術,以年處理秸稈50萬噸的生物質工廠為例,可以減排二氧化碳60多萬噸,相當于8個小型火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0月20日,濟南圣泉集團生物質研究院院長高紹豐向“綠色先行”山東媒體行活動的記者們介紹。而圣泉在這根小小秸稈上挖掘的“綠色潛力”,還遠遠不止于此。
作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圣泉集團自1979年成立之日起就專注各類植物秸稈的研發利用。從一根玉米芯的初加工出發,走出了一條生物質高值化綜合利用的產業創新之路,成為全球生物質綜合利用領域的引領者。
“一根秸稈可以變成什么產品?我們可以把它做成木糖醇,纖維素部分可以做成衣服,木質素部分可以做成生物炭,還有電池、塑料制品等等。”高紹豐介紹,公司創新研發“圣泉法”生物質精煉一體化技術,綠色環保、高效節能,突破了生物質中纖維素、木質素、半纖維素三素高效分離、纖維素高效生物轉化、木質素高活性分子設計等行業性難題,實現三大組分高值化利用,形成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生物質精煉一體化產業集群,可產出上百種產品,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
10月20日—23日,“綠色先行”山東媒體行活動在沿黃部分市開展。未來幾天,海報新聞記者將隨活動走進濟南、東營、濱州等市,持續帶來黃河生態保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最新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