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堂 劉超
傳統村落是鄉村鄉土建筑與鄉土文化的綜合載體,承載著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遺產和生態文化資源,蘊含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相生共榮的生態關系。優秀傳統村落文化是鄉村的根和魂,如果沒有傳統村落文化,鄉村就失了生機、沒了精氣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村美民富,需要用傳統村落文化凝神聚氣、提振精神。
鄉村風貌賦形。鄉村,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生態環境,呈現出鮮明的個性和時代特征。在建筑形式、建筑組群布局、輪廓線、基礎設施、綠化風景等方面,有其鮮明的傳統風格。這些與城市同化發展形成鮮明對比,讓鄉村顯得彌足珍貴。留得住鄉愁,不是保留破敗的鄉村和對貧窮的回憶,而是將現代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融入鄉村的生產和生活,保護鄉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風貌,內外兼修、形神兼備。要圍繞傳統農耕文化賦傳統村落之形,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念。要讓傳統農耕元素在鄉村風貌上展現出新時代風采,把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與優美的生態融為一體,使村莊形態、自然環境、人文風情和產業發展相得益彰。大力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注重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契合山水田園生態環境,全力恢復鄉村歷史質感,彰顯古風古韻地域文化。
鄉村文脈鑄魂。鄉土文化是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家園,是在歷史的發展中形成的村民共同的文化記憶。把厚植于鄉村千百年的優秀文化基因傳承下去,弘揚開來,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每個鄉村的“顏值”就會高起來,“氣質”也會各具風采。許多傳統村落保持著獨特的生活習慣、民風民俗、家規家訓、村規民約,保留著地域特色的習俗、禮儀、節慶、建筑等多種風格,傳承著家庭家族、親孝禮儀和社稷家國觀念,對村民價值取向、個人行為和道德風尚形成了一定的約束和規范。如“拯救老屋行動”,守護即將逝去的鄉愁;運用“民俗+”思維,深度挖掘民俗文化資源,依托地方性傳統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打造主題型農業公園、現代農莊和特色小鎮,開展鄉村特色旅游項目;建設村居博物館、撰寫村志,全面實施鄉村記憶工程,通過微紀錄片、深度文字解析等多種方式,留住沉睡中的歷史映像和文明。
鄉賢助力增色。中國鄉村社會自古就有尚賢的傳統,并由此生成了綿延不絕的鄉賢文化,涵養著風習教化、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弘揚鄉賢文化,既要做好古代鄉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又要弘揚現代新鄉賢文化。既要保護利用好古代鄉賢故居、遺址和文化遺存等文物,又要積極創造條件,制定政策,搭建平臺,吸引現代鄉賢回鄉。今日鄉村,退休返鄉的干部、教師、工人,懷揣金色夢想的大學生村官,投身創業熱潮的返鄉農民工,矢志反哺桑梓的成功企業家,還有熱心鄉村公益事業自愿從事鄉村建設新鄉賢群體更加多樣。要充分發揮鄉賢在經濟發展、鄉村治理、脫貧攻堅、道德引領、優良家風等方面的作用,激發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以凝聚鄉村向心力,解決鄉村振興中的人才、資金、信息等緊缺問題。
(作者單位:中共五蓮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