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清晨的嵐山區巨峰鎮薄家口村,夜色尚未完全退去。茶園里,幾個身影在晃動,偶爾還夾雜著幾句交談。村民范開平指尖翻飛,采摘著帶晨露的鮮葉。一會兒,這些葉子將被她送往村北人頭攢動的茶葉市場。
“早上就是采茶賣茶。上午主要照看晾曬的葉子,然后包裝頭天炒好的茶。下午鮮葉攤晾好開始炒,晚上坐在家里學學直播賣貨,把新茶吆喝出去。”如范開平所說,這便是村里人的日常。
這個位于巨峰鎮西北方向約10公里的小山村,名字早已與綠茶緊密相連。全村2400畝梯田起伏的茶園,是村民生計的依靠。青山環抱之中,茶壟如綠浪般鋪展,傳統的石墻瓦房點綴其間。這幅寧靜的鄉村畫卷上,一場數字化、品牌化引領的綠茶產業變革正悄然發生。
78歲的郭子峰老人談到村子種茶的歷史:“1966年剛引茶苗那會兒,只有零星幾戶敢種。收下來的鮮葉子,得靠人背著大茶袋子,挨家挨戶去敲門叫賣,辛苦不說,價還賤得很。”
90年代,村民薄子高創立了薄家口村第一個茶葉品牌——北垛春。彼時,曾經冷清的村北空地,迅速聚攏成熙熙攘攘的茶葉集市,旺季時攤位多達四百余個。
如今,接過這份產業薪火的,是薄家口村勇于創新的年輕一代。曾經在村里操持殺豬刀、經營小超市的薄軍文,敏銳嗅到了綠茶產業的廣闊前景。2018年,他果斷投入全部積蓄,建起了自己的茶廠。
2021年,薄軍文在廠里搭起簡易直播間,一頭扎進了從未接觸過的帶貨世界。“剛開始直播不知道怎么干,凈賠錢,現在全網五萬多粉絲,全靠自己一點點學習摸索。”
薄家口村的產業革命浪潮,也澎湃在更具規模的創新平臺上。“日照茶倉”正以一種全新的模式引領著村子的傳統茶業。
“旺季時這里一天就能加工3000多斤鮮葉,每月銷售額能突破百萬元。”最引人注目的創新是茶倉探索的“托管模式”:將蓬勃發展的茶產業鏈,與扎根基層的黨建力量緊密編織在一起。在這一模式下,茶農們專心耕耘自家茶園;村黨支部則負責茶園的科學管理與維護,成為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紅色紐帶,而企業則負責打開廣闊的市場。這套獨特的協作機制,正為薄家口的茶葉產業化進程注入強大組織保障和內生動力。
如今過了采茶炒茶的忙月,薄家口村的節奏也跟著緩了下來。范開平像往常一樣,邊喝茶,邊跟村里的姐妹聊聊家常。而最讓范開平期待的,是正在建設的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江北綠茶交易中心。“攤位屏幕上茶價行情明明白白,訂單自己找上門。咱只管把茶種好!”當數字脈搏跳動在傳統茶壟間,薄家口人用心種下的綠葉,正飄出與時俱進的醇香。(通訊員 姚文鳳 路鎮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