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盛夏七月,嵐山區的漁民們并未因休漁而停歇,一場與季節“賽跑”的“耕耘”正在進行,養殖戶開啟了一年中關鍵的海虹夏季下苗作業。
在嵐山中心漁港碼頭,漁民宋有利和工友們正忙碌地將海虹苗夾在藤條上,吊機將包扎成捆的海虹苗轉移到養殖船,一條條載滿海虹苗的漁船駛向養殖區域,為冬日豐收播下希望的種子。
“本地苗現在開始放苗了。放早了海虹光長出小苗,小苗影響海虹生長,現在放正好,再放晚了它年前就不能上市了。”宋有利說。
經過5—6個月的生長,這些瓜子大小的海虹苗就能長到雞蛋大小,趕在春節前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今年宋有利放養了8萬根藤條,每根藤條的產量在25—40公斤,總產量可達200萬公斤。
“海虹采用的是筏架式養殖,相比于外地苗種,我們嵐山的海虹苗‘掛繩率’更高,成本更低,收獲的時候產量也會更高,這種精耕細作模式讓我們效益有保障。”嵐山區官草汪村漁業主任沈竹林說。
去年,嵐山區貽貝養殖面積超過1萬公頃。海虹“夏播”,生長期覆蓋夏秋冬三季,拓展了海虹養殖的時空維度。當冬日來臨,這些夏日種下的“海上黑金”將大量收獲,成為嵐山漁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增長點。(日照報業通訊員 姚久賀 盧松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