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早上送孩子上學后進廠做工;下班后還能趕上接娃放學。”張小蘭是采埃孚LIFETEC方向盤工廠的一名普通女工,也是兩孩子的媽媽。如今,她不再需要在家務與工作之間艱難抉擇——這得益于公司專為媽媽們開設的“媽媽崗”。
所謂“媽媽崗”,是指面向需撫育12周歲以下兒童的女性特別設置的彈性工作崗位,實行“長白班+靈活工時”制度,旨在幫助媽媽群體實現帶娃賺錢兩不誤。
如今在采埃孚日照工廠,已有53名媽媽走上“媽媽崗”,分布在六條方向盤包覆產線上。她們與全職工同工同酬,不參與夜班輪崗,極大緩解了育兒與工作雙重壓力。
“三孩時代”,育齡女性的就業困境愈發凸顯。產后返崗難、育兒時間與工作沖突等問題,使不少女性被迫退出職場。直面這一現實,“媽媽崗”應運而生。
2023年以來,日照經開區積極推動“媽媽崗”就業試點,剛剛投產不久,存在大量用工缺口的采埃孚率先響應政策號召,將一條需純手工操作的方向盤包覆產線定位為“媽媽崗”。
區婦聯主動深入社區摸排待業媽媽的數量、技能與就業意愿,為企業提供精準供需對接,當年9月,第一條10人產線成功開設。
“我以前總糾結,是想辦法多掙點錢,還是多陪陪孩子,‘媽媽崗’給了我兩全其美的選擇。”張小蘭一邊熟練縫制方向盤,一邊感慨,“十分鐘縫好一個方向盤,這手藝沒白學。”如今她已成為產線上的骨干成員。
對企業來說,設置“媽媽崗”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成本,卻顯著提升了員工忠誠度和隊伍穩定性。“媽媽們特別珍惜工作機會,責任心強、離職率極低,長遠來看反而幫助我們穩定了產能、控制了人力成本。”采埃孚LIFETEC方向盤工廠廠長高希明表示。
盡管成效顯著,“媽媽崗”模式的推廣仍面臨現實挑戰:哪些崗位類型更適合彈性用工?額外成本如何合理分攤?媽媽員工的職業晉升路徑如何設計?這些都是未來需持續探索的方向。
目前,日照經開區正聯合多家企業推出一系列配套機制,如共享用工池、媽媽技能提升班等,力圖讓“媽媽崗”更具可持續性。越來越多企業也開始關注這一新用工模式,愿意嘗試將部分崗位轉為“媽媽崗”,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挖掘潛在的人力資源。
“從前總覺得自己只是個‘帶娃的’,現在不一樣了,既能掙錢,還能為社會做點事。”剛參加完區婦聯組織的“新家園課堂”的二孩媽媽張麗麗說。從家庭走向職場、從被動待業到主動作為,“媽媽崗”不僅提供了一份收入,更重塑了許多女性的自我價值。
“媽媽崗”正悄然點亮更多媽媽們的回歸之路,也映照出一座城市和廣大企業的發展溫度。(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胡穎 牟艷霞 通訊員 趙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