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熠熠生輝,創新之力澎湃不息。
一組數據見證發展:當前,日照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3.08%,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58家,瞪羚企業101家,上半年科技服務業規上企業營收同比增長58.3%。
創新者進,創新者強,創新者勝。我市大力實施創新興市戰略,為現代化海濱城市建設交出了一份活力涌動、動能澎湃的“科技答卷”。
追新,產業動能澎湃
一直以來,科技創新都是日照項目突破和產業發展高頻詞、關鍵詞。向著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迭代升級,日照步履堅定。
當下,山東港口日照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生產現場,新入列的智能導引運輸車穿梭在堆場與岸邊之間,格外引人注目。今年,日照港持續擴大自動化規模,探索順岸端交互自動化碼頭解決方案,實施傳統岸橋改造,構建“無人化+可視化”作業場景,完成23項技術突破。與一年前相比,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綜合效率提升9.5%,自動化軌道吊設備故障率同比降低10%。
科技與創新的氣息撲面而來,效率與活力的融合隨處可見,綠色與轉型的迭代無限升華,日照港不斷催生新模式、新動能,助力更大更強的向“新”力加速匯聚。
如同港口的創新驅動一樣,向“新”求“新”的信念與堅持始終躍動在日照高質量發展的血脈中,時時可見、處處彰顯——
新技術賦能產業高端化。在高新區品特裕華智能紡織機器人項目現場,自主研發的細紗自動接頭機器人可在35秒內完成紗線接頭,接頭成功率98%以上,全部達產后,能夠年產細紗自動接頭機器人500臺,實現年產值2.5億元。
聚焦鋼鐵、汽車、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產業技術短板和關鍵環節,我市靈活采用“揭榜制”“賽馬制”等方式,加大新產品研發力度,持續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
新技術賦能產業智能化。在山東邁爾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椅旁數字化”修復技術將患者戴新牙的時間最快縮短至僅需一小時,通過“醫小智”平臺,為患者打造口腔數字一體化解決方案。目前,“醫小智”平臺平均每日處理數據20000余條,為全國2000多家門診、30000名醫生提供數據AI賦能。
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我市深入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和“人工智能+”行動,“一業一策”完善改造提升方案,推動AI、大數據等技術,滲透融入技術創新、產品開發、生產組織、供應管理等全鏈條。
新技術賦能產業綠色化。在日照市昱嵐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自主創新研發的六機架酸連軋機組可實現生產階段自動化運行,綜合成材率、能耗分別較同行業提升5%、降低31%。加大風電、氫能等新能源領域技術研發,積極推廣綠色加工、節能節水等技術和裝備,我市持續以科技創新促減碳降碳和資源綜合利用。
聚合,創新勢頭燎原
一次切換創造行業奇跡:山東鋼鐵集團日照有限公司的信息化提升協同支撐項目成功切換上線,創造寶武集團同等規模項目建設時間最短紀錄和行業奇跡;
一種產品搶占細分市場:專注于酒店智能化產品探索新技術的創新應用,山東比特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300多個知名酒店集團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產品在全球70多個國家與地區應用。
一項突破打破壟斷空白:阿米精控在前沿光刻、先進IC封裝、微納光學制造與測量等“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取得系列突破,目前已擁有相關發明專利技術30余項。
將滿載收獲的創新圖景疊合,可見傳統產業正在催生新的動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也不斷向“新”而行、向“實”發力,科技創新的“因子”在日照這片熱土不斷聚合。
吸引科創因子的強磁場從何而來?
科技創新,平臺為基。山東大學日照研究院結合日照發展特點,建成院士工作站等省市級研發服務平臺10個,創新構建“平臺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良性生態體系,聯合日照港集團、海匯集團、萬通液壓等建成省級以上創新平臺5個,與五征集團等建成校/院企研究中心30余個,以高能級研發服務平臺聚合發展動能。
企業主體,活力迸發。強化創新主體培育激活“科創因子”,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主力軍,也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充分發揮企業在產業創新領域的關鍵作用,我市采取實地調研、輔導解讀、現場會辦等多種形式,“一杯清茶”架起政企溝通橋梁,“一張清單”摸清企業發展堵點,“一種閉環”落實交辦效能機制,切實指導企業用足用好各級惠企政策,解決實際問題。
模式創新,拓展空間。實行“市縣共建”模式夯實平臺建設,探索“異地孵化”模式拓展孵化體系,數據顯示,當前,全市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達到29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144家。
方向越來越明確,腳步越來越堅定。從政策資金支持到搭建創新平臺,從孵化培育科技創新型企業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從降低創新創業門檻再到完善投融資機制,日照正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發展主動。
系統,生態融進肌理
當前,越來越多的科創元素在城市肌理中加速涌動,拉滿了科創“氛圍感”。
每一片茶葉都被數字賦能。嵐山區依托精制茶“產業大腦”,實現從種植到銷售的全程數字化管控。通過AI監控、氣象傳感器和“一碼溯源”系統,4萬畝接入平臺的茶園散發出氤氳茶香。
每一場科學活動都“引力”十足。7月中旬,市科技館發布2025年科技館暑期科學教育活動安排,共設置“探尋物理之美”“跟著博士學科學”“紅領巾研學打卡”等五個主題活動,得到了學生們的一致好評。“這是沉浸式的科學教育體驗。”大家紛紛表示。
每一次對接都“精準解渴”。得益于“科技專員”助企發展政策,藍拓氫能裝備制造項目和山東大學核科學與能源動力學院高明教授建立了常態化聯系機制,采取現場幫扶、視頻會議等多種幫扶方式,電解過程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得到了進一步溝通。
一家家科創企業的“拔尖生長”,一次次活動“活力澎湃”,一項項利好政策“精準滴灌”,在日照,政府、企業、市場、產業、金融、人才、制度等融合發展的創新系統正一步步融入城市發展基因,讓更多“從0到1”“從1到N”持續孕育著高質量發展的蓬勃動能。
更多政策賦予了保障。7月中旬,全市科技大會召開,系統部署全市科技重點任務,宣讀2024年度獲省科學技術獎情況和日照市科技創新成果名單,從市級層面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培育創新生態,加快建設富有活力的創新城市。
更多科技金融提供了活水。日照銀行將服務科技創新作為重要使命,將發展科技金融作為重大戰略,以“專營化、數智化、生態化”為關鍵內核,構建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推動科技金融規模與質效雙提升。
更多人才集聚了活力。我市強化“投資于人”理念,把最好的地段、最美的風景、最優的服務留給人才,一體抓好領軍人才、海外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創新創業人才引育,讓日照成為一座愿意為人才“種草”、值得人才奔赴的城市。
路在腳下,行以致遠。在日照這片充滿希望的大地上,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歇。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夏平表示,打牢高質量科技供給這個基礎,抓住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這個關鍵,盯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這條路徑,日照,正全力以赴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加速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奔向現代化海濱城市更加美好的未來。(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