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紅色記憶 薪火相傳

鐵骨匠心映山河

林維禎的烽火歲月與和平長歌

來源:日照新聞網 發布時間:2025-08-18 09:32:13

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當96歲的林維禎老人講述起部隊武器來源,他眼中仿佛掠過戰場硝煙:“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這句《游擊隊歌》的歌詞,正是他作為解放軍十兵團后勤修械兵看到的真實場面。

這位1929年出生的老兵,親歷了解放戰爭最壯闊的篇章。從淮海戰役的彈藥運輸員到渡江戰役的火線保障者,從上海吳淞口的戰場清理人到東南海疆的守島戰士,他用雙手托起勝利的基石。硝煙散盡后,他又在車床與圖紙間開辟“第二戰場”,將戰場淬煉的堅韌融入新中國工業建設的血脈。林維禎的一生,是一部鐫刻在共和國豐碑上的立體史詩。

image.png

8月4日,林維禎佩戴“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講述過往崢嶸歲月

主要經歷:1947年4月,林維禎在山東省鄒平縣參軍。1947年4月至1955年4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兵團二十八軍八十三師后勤修械所當兵,主要負責修理軍械,比如步槍等輕武器。1955年5月,復員務農。1956年2月,濟南第二機床廠工人。1965年10月,山東第一機械廠工人、調度員、副主任。195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8月,榮立三等功。

參加的主要戰役:1948年12月,參加淮海戰役,打臨城、青龍集時負責往前方運送彈藥。1949年4月,在江陰參加渡江戰役,負責第一梯隊給前沿部隊運送彈藥。1949年5月,參加上海戰役,打吳淞口國際電臺,在前方彈藥所,負責打掃戰場。

image.png

林維禎與戰友合影

烽火淬煉:從鄒平少年到戰地“護械人”

1947年的春天,對于17歲的山東鄒平少年林維禎而言,空氣中彌漫的不只是春回大地的氣息,更有濃烈的戰爭硝煙。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將他的家鄉也卷入戰火漩渦。

“國民黨進攻一天多,咱力量弱,晚上就轉移了……”家庭的變故與連天的戰亂,催生了林維禎的抉擇。那個夜晚,村莊里五六個青年一同告別故土,奔向部隊前線。年僅17歲的他,自此踏上了革命征程。

初入伍的林維禎并未立刻扛槍上陣,而是被分配到至關重要的后勤崗位——二十八軍八十三師后勤修械所。這是前線戰斗力的直接保障。在那個知識與文化都極度匱乏的年代,掌握一門技術需要付出百倍艱辛。林維禎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將師傅的每個動作、每個步驟都牢牢記在心里,反復揣摩。

戰火中的后勤兵,時刻游走于生死邊緣。最驚險的是開封戰役后的突圍:“國民黨追得緊,我們連夜急渡黃河……跑慢一步人就沒了。”1948年淮海戰役,他穿梭在臨城、青龍集的焦土上運送彈藥。硝煙尚未散盡,部隊稍作休整便揮師南下。1949年4月,渡江戰役號角吹響,在江陰附近,林維禎再次承擔起為第一梯隊運送彈藥的重任。

5月上海戰役,他堅守吳淞口國際電臺前沿,“前方炮彈就在頭頂飛,打掃戰場時滿目焦黑。”戰斗最激烈時,根本無暇修理損壞的武器,“一打仗,就給前方送彈藥。仗打完了,部隊(需要修械)都拿著(武器)來了。沒有休息的余地啊。”

戰斗間隙,他的戰場便轉移到修械所。昏暗油燈下,他和戰友們爭分奪秒修復繳獲的步槍、792式重機槍。“修好了部隊接著用啊,哪能休息?”長夜無眠的搶修是常態,沾滿油污的雙手托起的是戰友的生命線。

image.png

林維禎在部隊時的照片(翻拍)

匠心礪刃:戰火中鑄就的“武器醫生”

“咱部隊沒車床,都是手工。擊針壞了,就拆一個好的,比量著,手工用銼刀磨出來一個新的。”林維禎道出當年的維修條件。面對戰場上繳獲的“萬國牌”武器,他和戰友們用最原始的工具創造著奇跡。

維修技藝的習得浸透著血汗。他至今記得初學時的窘迫:“咱一個普通老百姓,看老師傅修,看明白了就快,看不明白就犯難。”沒有教材,沒有課堂,他蹲在老師傅身邊,眼睛緊盯著每一個拆卸動作,將修理步驟刻進腦海。“這不是一天半天能學好的”,全憑反復實踐與鉆研。當被問及訣竅,老人樸實地回答:“就看著老師修什么、怎么修。”

戰利品是他們最重要的“補給”。林維禎回憶:“武器彈藥都是打仗繳獲的……越打,手里東西越多!”這些來自敵手的“禮物”型號繁雜,維修難度極大。輕武器就地修復,大型裝備則轉運后方。正是無數個如林維禎般的“武器醫生”,讓繳獲的槍炮調轉方向,成為刺向敵人的利刃。

隨后,林維禎隨部隊南下福建,在福州附近的海島上承擔臺海方向戰備任務,警惕守衛新中國的安寧。“后來,我們部隊從島上撤下來準備去‘抗美援朝’。與上海公安13師換防,沒兩天,國民黨部隊就趁機反撲。我們又迎上去打回去了。”駐島期間,因在艱苦環境中“積極工作,處處帶頭”,林維禎榮立三等功一次、四等功四次。

image.png

林維禎與戰友的紀念合照

轉戰經緯:車間里的“第二次長征”

1955年,林維禎在上海住院治療后,因傷病復員回鄉。過年期間,提前復員的戰友問他“還想出去嗎”,他毫不猶豫響應國家建設號召,進入濟南第二機床廠,開啟了長達30余年的工業征程。

戰場到車間的轉變充滿挑戰。面對精密圖紙,這位戰場上的技術能手一度茫然:“圖紙上符號像天書,根本看不懂。”部隊維修槍支的經驗,在現代化機械前顯得捉襟見肘。他拿出戰場上的韌勁,“邊干邊學”,追著老師傅請教,一點一點啃下機械原理。“三個月學徒期,不合格就得走人。”最終他以過硬技術通過考核。

1965年,國家“三線建設”號角吹響。林維禎毅然奔赴深山的山東第一機械廠(976廠),從采購員干到車間調度員、副主任。他將在部隊“堅決服從命令”的作風帶到工作中,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將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體現在每一個平凡的崗位上。他的人生,從保家衛國的戰場,無縫銜接到建設國家的工廠,改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為國為民的初心。

1989年12月,林維禎光榮離休。回望一生,他感慨萬千:“現在的生活,和過去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他清晰記得戰場上的饑寒交迫:“打仗時連頓熱飯都吃不上。”從沂蒙山區的烽火少年,到流水線上的建設標兵,他用一生踐行著1950年入黨時的誓言:“不為升官發財,就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如今,林維禎老人已是鮐背之年。歲月的風霜在他臉上刻下深深印記,但那份軍人的堅毅和共產黨員的赤誠,依然在他清澈的眼眸中閃光。他運送過的每一發子彈,修復的每一支步槍,車制的每一個零件,都化作了共和國大廈的基石。他的一生,是千千萬萬革命前輩的縮影——將最寶貴的青春獻給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又在和平年代里,化作一顆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默默發光發熱。(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范開元/文 騰達/圖

編輯:田婷婷
編審 :師玉梅
責編:劉佳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av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成人午夜免费|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欧美成人a人片|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四虎成人免费网址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自拍网|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app|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天天摸夜夜摸成人免费视频| 小明发布永久在线成人免费|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观看网站a|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