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萊蕪的一座“黑燈工廠”里,橘黃色的機械臂在無需燈光的環境中精準揮舞,焊接火花如流星般劃過頭頂。一輛剛剛完成組裝的純電動重卡,無聲駛下AGV柔性生產線。它或許不知道,自己的誕生,正牽動著一條跨越齊魯大地的龐大產業鏈——
它的電池正極材料,可能來自棗莊豐元鋰能實驗室里剛剛誕生的高壓實密度磷酸鐵鋰;它的輕量化車身,或許得益于濱州魏橋集團從鋁水直接成型的前沿工藝;而當它未來馳騁高速需要補給時,特來電的充電網不僅會為它快速注入綠色電力,還會為它的電池做一次深度“體檢”……
這是一輛新能源汽車的旅程,也是山東深入推行“鏈長制”5年后的微觀縮影。
8月20日下午,在中國重汽萊蕪智能工廠,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系列現場記者見面會“‘鏈’出新能源”專場,邀請中國重汽、魏橋汽車、特來電、豐元鋰能等4家企業負責人與記者見面交流。
如今,全球汽車產業正歷經前所未有的變革。而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受到了全球矚目,可以說,實現了“彎道超車”式的發展。分享兩個數字:一是截至今年8月,中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3600萬輛,在全世界占比超過60%。另一個是中國的新能源裝機總量超過14億千瓦時,世界占比40%。兩個數據,前一個代表中國引領世界汽車工業變革,后一個代表中國引領世界新能源變革。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崛起,山東如何入局?首先,得益于“鏈主”企業的強勢引領。過去,提到山東的工業,人們總會想到那些體量龐大、如同“大象”般的巨頭。
不僅要自己轉身,更要帶動整個生態一起轉身!這是中國重汽面對行業加速洗牌時的“吶喊”。作為山東省汽車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在漫長的產業鏈上可以發揮著巨大帶動作用。在萊蕪項目帶來的3000個優質崗位背后,是向上整合核心零部件、向下拉動配套企業的產業鏈協同創新。2024年整個中國重汽新能源產品銷量1.2萬輛,同比增長133.5%,其中新能源重卡銷量0.9萬輛,同比增長287.1%。驚人的數據背后,是一個生態系統的爆發。
與此同時,一場更為大膽的跨界帶來了一次革新。創辦于1951年的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最初以紡織和鋁業聞名。2023年才正式進軍新能源汽車行業,并于2024年組建山東魏橋新能源汽車科技集團。“我們擁有全球領先的鋁產業鏈,為什么不能造車?”魏橋集團的決策者看到了更遠的未來。他們打造的并非傳統車企,而是一個從鋁礦到整車再生回收的閉環。從原鋁生產、零部件加工、汽車設計與制造、銷售服務到整車拆解回收的全產業鏈,成為全球唯一同時具備鋁全產業鏈、整車制造與回收再生能力的汽車企業。
在他們的身上,隱約刻畫著山東產業鏈上那些不斷躍升的身影。有的企業聲振寰宇,是全國基礎性產業的“壓艙石”,身居數條產業鏈核心,牽一發而動全身;有的雖如初生之犢,規模尚微,卻敢于在新興科技的浪潮中踏浪前行,以銳不可當之勢搶占未來賽道,展現出無限的生長潛力。
還記得曾經那句“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廣告標語嗎?電池電量一直是每個智能設備的焦慮之源,用戶無時無刻不在擔心續航問題,生怕它在關鍵時刻“熄火”。新能源汽車更是如此。可以說誰能解決“續航”之痛,誰就在一定程度上占領了“用戶心智”。
在棗莊,豐元鋰能的工程師們則沉浸在微觀世界,攻克著電池的“芯”事。“客戶想要十分鐘充滿電,還想要跑一千公里,矛盾嗎?我們必須從正極材料上找答案。”他們手中的高壓實磷酸鐵鋰,密度每提升0.1,都意味著無數次的試驗。最終,壓實密度超過2.6 g/cm3的突破,讓“充電10分鐘,續航600公里”從夢想照進現實。
在產業鏈上,如果說,站穩腳跟靠技術升級,那么拓展版圖則是發現別人看不見的機遇。特來電副總裁趙健現場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我一位同學買了一臺電動SUV,喜歡越野。在跑山路的時候,底盤與石頭經常發生磕碰,雖然沒傷害到電池,開還是正常開,但是破壞了電池與旁邊元器件、防護殼的結構,繼續顛簸、碰撞,就造成溫度溫差變化,這種情況在特來電的充電網大數據都能得到監控,從而保障汽車和電池的安全。現在的特來電已不再稱自己為“充電樁企業”,他們畫了一張更大的圖:充電網。就是把每一個充電終端植入芯片、大數據,連接成一個網絡,從而實現有序充電。充電網對上鏈接著新能源和大電網,對下鏈接著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全新的新型基礎設施網絡,但又何嘗不能說,是又一條新形態下的產業鏈呢?
山東擁有41個工業大類、197個工業中類、526個工業小類。這不是一個個冰冷的數字,而是齊魯大地上奔流的產業血脈,是孕育“鏈主”企業的肥沃土壤,是真正影響你我生活的發展底氣。
當一輛重卡駛出萊蕪工廠,它的旅途里,有一個工業大省用產業鏈條“鏈”動的美好未來。這條路,沒有終點,只有不斷延伸的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