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工地熱死8人?”假的!“5人組團在甌江大橋跳江自殺?”假的!“峨眉山人猴大戰,游客墜崖?”假的!……
在我們身邊,幾乎每天都能見到這種“真假網絡信息大作戰”,這也是當下網絡舉報辟謠發展的一個縮影——當14億網民行動起來,再隱蔽的謠言也無處遁形。
謠言有多離譜?其實,現實比劇本更荒誕。
據報道,往往有一些人心存僥幸,借助熱點發布各類“博眼球”信息,造謠傳謠,毫無底線。為博取關注、吸粉引流,周某在某短視頻平臺發布內容為“武漢光谷步行街六福珠寶遭遇多名蒙面匪徒搶劫!”的謠言,引發當地居民對治安狀況的擔憂。還有,何某編造傳播“四川阿壩一景區附近牧民故意放牛上路被車撞訛詐”的虛假視頻,誤導大量網民關注和討論,經核實為小牦牛因車輛燈光照射受到驚嚇而發生的一起偶然事故。這些精心設計的“劇本殺”,最終都因觸碰法律紅線被警方“一鍋端”。
舉報有多給力?14億雙眼睛聚焦“打假”。隨著網絡生態的向好發展,在這場與謠言賽跑的行動中,普通網民正成為最活躍的“謠言獵手”。2025年5月,當“百萬粉絲網紅是小念哦在成都自殺”的謠言在網絡瘋傳時,眼尖的網友發現所謂“遺書”字體與其過往手寫體不符,評論區瞬間掀起“大家來找茬”式的集體鑒偽,后經警方查明其實是一出“自導自演”的鬧劇。這種群眾舉報監督+技術比對的新模式,讓造謠者精心設計的“苦情戲”迅速穿幫。
另外,還有中國互聯網聯合辟謠平臺、國家衛生健康委健康科普辟謠平臺、各省市網絡辟謠平臺等渠道紛紛筑牢網絡安全防線,讓謠言連“蹭熱度”的機會都沒有。網絡空間的清朗,需要每個“指尖”的力量,只有每個網民學會在轉發前多一次求證,在評論時多一分理性,在遇謠時多一分擔當,才能攜手讓謠言失去滋生的溫床。
如今,網絡謠言治理更是呈現出“全鏈條打擊”的特征,警方一旦查出,均依法給予造謠者行政處罰,彰顯“零容忍”態度。作為普通網民,對于網上各類“博取眼球”的信息,我們要加強鑒別、識別,關注權威發布消息,切實做到不造謠、不傳謠、不信謠。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真相才是最響亮的聲音。網上并非法外之地,當全民“e舉同心”,展開“e聲辟謠”,讓每次舉報成為照亮真相的星光,共筑清朗和諧的網絡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