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就能拿到百萬元的報酬,還免費“送”你一個公司、一套房子或者一輛車,不過代價是犧牲你的個人征信。這樣的“職業”,你會心動嗎?近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盡管監管部門多次警示風險,持續打擊整治,但“職業背債人”這條灰色產業鏈仍在暗處猖獗蔓延。
所謂“背債人”就是一些沒有固定工作、征信較好的群體,在利益誘惑下,經由他人介紹或輕信網絡中介,誤入背債歧途。其運作模式極具欺騙性,不法貸款中介通過虛構職業,偽造資產證明等方式,把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人包裝成“優質客戶”,騙取銀行貸款后便瓜分資金,而相關債務和風險則全部轉嫁給這些“背債人”,最終淪為了金融詐騙的犧牲品。

專家指出,“職業背債人”這一角色潛藏法律風險。民事層面,背債人可能拿不到幾個錢,卻需承擔還款責任,遭受信用損失,成為“老賴”。刑事層面,可能涉嫌洗錢罪、非法集資罪及詐騙罪等。若背債人明知實際借款人存在違法行為仍提供借款服務,則可能構成共同犯罪,要承擔刑事責任。
“背債人”騙局現象頻現,涉案金額巨大。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共查處此類違規貸款案件3800余起,涉案金額超過50億元。據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29日,失信被執行者達831萬人,其中不少是“職業背債人”的受害者。

“背債人”現象,不僅破壞金融機構信用體系、經濟秩序和市場發展,更對社會的平穩運行造成威脅,絕不能姑息遷就。斬斷“背債人”灰色產業鏈,需多方協同發力。
筑牢防線,從嚴打擊。相關部門要多措并舉,加強監管力度,利用高科技手段,在“防”字上下功夫。如,建立健全數字識別系統,主動篩查頻繁變更的信息、交易等異常線索。在“治”字出重拳,推動多部門聯合執法,加大打擊力度,提高背債人、黃牛、貸款中介等各環節的違法成本,讓鋌而走險者得不償失。

守好關口,普及知識。銀行、互聯網平臺等金融機構應壓實主體責任,加強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等重點環節的風險排查和全程監督,杜絕“包裝造假”漏洞。可以聯合執法部門,在車站廣場、商場超市、菜市場、夜市等人流密集場所開展法治宣傳,通過案例講解、信用教育等形式,揭露“背債”陷阱危害,提高全社會的信用意識。社區街道可以通過法律講座、反詐宣傳進社區等方式,幫助群眾認清騙局本質,明白“背債人”陷阱的危害,提升防范意識。

守住底線,珍惜信用。面對“快速致富”的誘惑,個人務必保持清醒,不要鋌而走險,貪小失大。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職業背債”看似輕松,實則是用信用與未來為代價的“致命陷阱”。有資金需求時,應選擇正規渠道辦理業務,警惕非法中介虛假宣傳;不隨意為他人擔保,不參與任何形式的騙貸或信用卡套現;發現信用記錄異常,及時聯系金融機構核實處理。切記征信報告是個人的“經濟身份證”,千萬別為了幾千塊就毀掉自己的信用。
“職業背債”現象的猖獗,既是不法分子利用部分群體“快速致富”心理的精準圍獵,也暴露出少數人法律意識的淡薄。唯有多方發力,從嚴從重處理,才能從源頭遏制“背債人”灰色產業鏈的滋生蔓延,守護好每個人的信用底線與金融安全。(果樹)(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