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羅永浩與西貝關于預制菜的討論登上熱搜,讓本就備受關注的預制菜話題再添熱度。
如今,預制菜早已不是“小眾選項”,而是深度融入日常餐飲鏈條的“常客”,下班回家拆開預制酸菜魚,加熱10分鐘配個米飯就能大快朵頤;露營時拎著預制燒烤、速食湯,省了切配烹煮的麻煩。這份“省時省力”的便捷,精準適配了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需求,也讓預制菜成為食品工業升級的重要縮影。

可這份“便捷” 背后,也藏著不少不滿,比如到飯店點“現炒” 紅燒肉,入口卻是料理包味,商家刻意隱瞞預制屬性,明顯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此外,一些依賴料理包的菜品,還常因口味單一、品質忽好忽壞讓人失望。作為與日常飲食緊密相連的新選擇,預制菜如何擺脫爭議、滿足多元需求?

標準化立規,錨定產業發展航向。什么是預制菜?這個看似基礎的問題,曾長期困擾著消費者與從業者。市場里切好的土豆絲、鮮魚片算不算?超市冷柜里的水餃、手抓餅是否屬于預制菜范疇?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文,首次明確:預制菜是經工業化預加工、不添加防腐劑、需加熱或熟制的預包裝菜肴,同時劃出 “禁區”:凈菜、速凍面米、即食沙拉等均不在此列。這一定義如同 “產業羅盤”,為發展指明方向。而要讓羅盤真正起效,還需配套舉措落地:湖南構建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綠色原料基地。下一步更需加快國家標準出臺,修訂食品生產許可審查細則,對即食、即熱類產品分類許可,讓生產、運輸、儲存全流程都有“標尺”,避免企業再鉆 “定義模糊” 的空子。

透明化賦信,打通消費信任堵點。消費者并不是不能接受預制餐品,只是對一些商家諱莫如深,有意強調“現做”而遮掩預制部分的文字游戲感到不滿。要打破“料理包冒充現制菜” 的隔閡,“明示制度” 是關鍵。可以借鑒“交通信號燈” 思路,用不同顏色標注加工程度,讓消費者一眼看清;同時擴大農產品追溯平臺覆蓋范圍,有條件的還可通過App提供查詢渠道,讓消費者看到青菜來自哪個基地、紅燒肉燉煮了多久、檢測報告是否合格。更需筑牢法律底線,暢通消費者申訴渠道,引導消費者留存購買憑證、食品樣品等證據,積極維權;對查實存在欺騙行為的企業,依法督促整改并予以處罰,讓每一份預制菜都“明明白白”,捂熱消費者對舌尖美好的信任。

創新化提質,激活產業內生動力。消費者對預制菜的顧慮,常集中在“營養丟了”“加了防腐劑”上。有檢測顯示,蔬菜類預制菜維生素損失率達30%-50%,國家明確規定“不添加防腐劑” 的要求,恰好回應了這一擔憂。預制菜可通過冷凍冷藏、殺菌工藝保障安全,本就沒有添加防腐劑的必要。消費者的顧慮,更多源于對加工工藝的不了解,以及對“便捷=低質” 的刻板印象。要打破這種印象,實現“便捷” 與 “品質” 雙贏,創新是核心引擎。企業需加大氣調保鮮、超高壓殺菌研發,用 “低溫鎖鮮” 留住蔬菜的脆嫩與營養;地方政府需完善冷鏈物流,減少運輸中的品質損耗;行業更要踐行“適度加工” 理念,簡單切配卻保留新鮮本味。只有讓 “快” 與 “好” 并肩,預制菜才能真正走進更多人日常。

預制菜不是“快餐替代品”,而是食品工業升級的縮影。當標準化為產業定調、透明化為消費解憂、創新化為品質賦能,再加上地方舉措的落地、法律底線的守護,這個充滿潛力的產業定能擺脫爭議,既適配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又守護好 “舌尖上的美好”,真正成為滿足多元需求的民生選擇。(白茶)(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