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雪碧鹵雞爪避免調醬麻煩,對著玩偶講課強化背書記憶,凌晨投簡歷試圖“搶占HR注意力”……打開社交平臺,年輕人的“邪修”操作花樣百出。

“邪修”本是玄幻小說中“用歪門邪道修煉”的概念,如今成了互聯網語境下用一種“不走尋常路”的方法達成目標的代名詞。
但熱潮背后暗藏異化風險,過度沉迷易模糊虛擬與現實邊界:有大學生輕信“辟谷修仙”能“凈化身心”,堅持兩周不進食,最終因肌肉分解、電解質紊亂住院;也有人將“逆天改命”寄望于網貸“筑基”,復利計息會讓債務像雪球般越滾越大。

可見,唯有拆解“邪修”中的非理性成分,融入科學認知,才能讓年輕人既享受趣味,又避開認知與安全的坑。
社會搭建“腳手架”,用科學工具錨定成長方向。年輕人選擇“邪修”,多因正統路徑缺乏具體方法支撐,比如想學好物理電磁學只知死記公式,想做好職場市場調研沒人教數據分析法,想調理身體被復雜養生食譜勸退。因此社會需主動提供“看得見、用得上”的成長工具。學校可將“方法論教育”融入課堂,比如教理工科學生用虛擬仿真軟件做電磁實驗,直觀理解公式原理,替代死記硬背;社區可邀請醫生開展健康科普,教居民正確的心肺復蘇步驟、體重管理方法,引導其科學保健。日照市多部門設立“書記工作室”“名師工作室”,為新人推出“傳幫帶”計劃,借前輩言傳身教幫新人熟悉崗位、規避誤區,既加速融入角色,也為其成長賦能。

東港區“港治匯”社區書記講堂開講
平臺織密“過濾網”,以理性內容消解焦慮。年輕人對“邪修”的依賴,離不開平臺上“速成神話”的推波助瀾。比如,“00后做自媒體月入十萬”“3個月考上985”的夸張內容反復刷屏,讓“慢成長”顯得格格不入;“一周瘦10斤”的邪修減肥法隱瞞脫水風險,卻吸引大量流量。平臺作為傳播樞紐,需出臺成長類內容審核標準,對渲染速成、隱瞞風險的內容限流;同時扶持真實成長內容,比如開設科普論壇,邀請教育專家拆解學習“曲線理論”,打破“速成幻覺”;還可建立真實成長案例庫,用平凡人的奮斗故事感染帶動更多人踏實努力,創造佳績。

日照港口醫院開展燃脂減重義診活動
個人掌握“復盤法”,讓試錯探索形成閉環。年輕人的“邪修”藏著主動探索欲,但缺乏試錯后復盤調整的意識。有人用“角色扮演法”模擬公務員面試,發現表達生硬卻不知如何改進;有人靠 “碎片化刷題”備考,卻因沒總結錯題陷入低效循環。因此,引導他們掌握 “試錯復盤法” 至關重要。高校可依托成長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嘗試非傳統方法后系統梳理問題,比如做活動策劃時,用“頭腦風暴法”或者借助小程序投票從而優化方法路徑;職場新人可以嘗試短視頻式匯報工作的方法,如果發現重點不突出,可以通過案例或者數據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年輕人的“邪修”,不過是想在快時代里找條“好走的路”。當社會給方法、平臺傳理性、個人會復盤,這些“野路子”便能轉化為正向探索的動力。成長從無捷徑,但有了科學指引,每一步嘗試都能成為靠近目標的扎實腳印,讓“想變好”的渴望,終成“能變好”的現實。(白茶)(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