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凌晨3時48分,當很多人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日照的海邊卻人山人海,家長牽娃、青年結伴、老人駐足,只為見證捷龍三號遙七運載火箭升空。

“開車4個小時來日照看火箭發射,真的太震撼了!”各地網友在社交平臺曬出自己跨省“追箭”拍攝的視頻……當科技硬實力撞上文旅軟實力,不僅滿足了人們對新鮮體驗的追求,躋身“必玩榜”,更重構了城市流量入口,為文旅產業注入新活力。這場跨界的“奔赴”,如何“走”得更遠?

深耕沉浸體驗,讓文化場景活起來。傳統文旅常陷 “走馬觀花” 困境:游客面對櫥窗里的文物、墻上的壁畫,只能遠觀無法互動,文化認知停留在 “看介紹” 層面。而科技恰好能打破這層壁壘,通過 XR、AR、AI 等技術構建多感官場景,讓游客從 “旁觀者” 變成 “參與者”。比如敦煌研究院 “數字藏經洞”,游客戴AR眼鏡不僅能看到飛天 “破壁而出”,還能通過語音交互調取文書背后的歷史故事,甚至親手 “拼接” 殘缺經卷;故宮“數字多寶閣” 支持手指縮放,游客能清晰看到瓷器表面的冰裂紋路、書畫上的筆墨暈染,彌補了實地參觀時 “看不清、聽不深” 的遺憾。

整合全域資源,讓城市IP實起來。單點科技體驗雖能制造短期熱度,卻易陷入“打卡即走”的淺層困境,很難對城市形成深刻記憶。為此,日照以 “全域整合” 破局,通過系統規劃將科技文旅從 “單點閃光” 打造成 “全域記憶點”。規劃布局方面,全市聯建122處研學基地,覆蓋11個領域,海昌海洋探索館的“海洋生物解剖實驗”、亞太森博的“造紙廢水循環演示”等特色項目,精準匹配不同年齡段需求;內容供給上,以市科技館為核心串聯6條精品線路,游客上午可以在火箭發射場看模型拆解,下午可以到海洋公園做海水淡化實驗;課程創新上,馭風航空的“飛行體驗課”不僅有模擬駕駛,還搭配航空原理手冊,山鋼的“污水凈化實驗”讓孩子親手操作濾膜裝置,真正實現“在玩中學”。

推動跨界創新,讓產業生態火起來。單一資源整合只能滿足基礎體驗,要讓文旅產業持續升溫,需將科技融入文化傳播、消費體驗的每個環節,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的同時開辟發展新賽道。綿陽數字人全球直播基地將AIGC技術與文旅結合,虛擬導游能用地道方言講解李白故里的故事,24小時直播時還能實時回答游客提問,帶動當地旅游咨詢量快速增長;武夷山 “傳奇武夷” 劇場用全息投影還原九曲溪竹筏漂流場景,觀眾佩戴VR設備 “置身” 溪水間,演出后還能生成專屬數字藏品,復游率大幅提升;在日照上演的《東海上人姜子牙》則集合了真人演藝、全息投影、水幕光影、手機互動裝置、多媒體等手段,呈現了一場場科技與文化交相賦能的視覺盛宴。

當科技的微光點亮文化的肌理,當系統的體驗替代零散的打卡,當跨界的創新激活產業的動能,城市文旅便不再局限于短期流量的追逐。期待越來越多的城市,把科技基因注入文旅血脈,在流量重構的浪潮中,打造出兼具科技感與人文溫度的城市新名片,讓每一次研學之旅都成為探索未知的奇妙航程,讓科技文旅的融合之路越走越寬。(葉韻)(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