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61一出來,我直接軍迷變軍盲!”“東風- 5C太帥了!”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上,大國重器驚艷亮相,彈幕里的驚嘆刷屏不斷。

這場盛大的閱兵式,如同一堂行走的國防教育課,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中國國防的硬核實力,更讓 “國防” 二字從書本中躍然而出,真切地走進現實,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然而,有人卻認為國防只是軍人的職責,或是武器裝備的事情,與日常生活并無關聯。但當我們回望歷史,“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 這句話絕非空談。電影《無問西東》中,西南聯大的師生們抱著書本躲避空襲的畫面,以及八國聯軍侵華時山河破碎的屈辱場景,都在向我們訴說著:當國防力量薄弱時,就連一張安穩的書桌、一縷寧靜的人間煙火都難以守護。如今,我們能夠安心工作、孩子們能夠快樂上學、老人們能夠悠閑散步,這一切都得益于強大國防所筑起的堅實 “安全屏障”。

國防,早已悄然融入我們的柴米油鹽之中,與每個人的幸福緊密相連。那么,如何才能讓國防教育這堂 “必修課” 真正入腦入心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理念破圈,校準國防教育的時代“坐標”。傳統的國防教育往往陷入 “就國防講國防”的固有模式,要么是枯燥乏味的理論灌輸,要么是單一的歷史回顧,很難打動當今的受眾。要上好這堂課,首先必須打破思維定式,實現 “大水漫灌” 與 “精準滴灌” 相結合,讓國防元素如春雨般細膩地滲透到各類教育之中。例如,山海天駐龍山小學開展的 “童心獻禮妙剪生花” 主題教育活動,就巧妙地將對人民的愛、對祖國的情融入到剪紙活動中;莒縣“最美軍嫂”孫芳萌不僅用柔弱的身軀撐起了家庭的重擔,還帶領軍嫂互助團傳遞溫暖;企業職工們嚴守質量標準,保守商業機密,積極參與應急演練…… 他們雖然沒有身處硝煙彌漫的戰場,但卻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詮釋著對國防事業的深沉熱愛與堅定支持。

載體煥新,架起國防認知的互動“橋梁”。國防教育要想“活” 起來,載體創新是關鍵。如今,沉浸式旅游備受推崇,沉浸式學習同樣需要與時俱進。在駐龍山風景區的國防教育基地,退役的武器裝備靜靜陳列,參觀者可以親手觸摸那承載著歷史紋路的武器外殼;東夷小鎮的日照市抗日戰爭紀念館則精心設計了日照暴動、甲子山戰役等本地重大歷史事件專題展,讓人們在歷史與現實的交織碰撞中,深刻感悟國防的重要意義,讓愛國情懷在潛移默化中生根發芽。此外,東港區創新打造的 “紅色港城” 國防教育品牌,遴選參戰老兵、優秀退役軍人組建宣講團,走進校園、社區講述戰斗故事,受眾人數超過萬余人次。日照市還結合近海衛星發射等重大活動,組織市民觀看發射直播,并同步開展主題征文、科普解讀等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市民的愛國情懷與國防意識。
師資賦能,激活國防教學的動力“引擎”。一堂好課離不開優秀的教師。國防教育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隊伍的 “功力”。因此,打造優質的師資隊伍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選拔優秀退役軍人來講述他們的軍旅故事,邀請歷史學者深入剖析國防的興衰歷程,鼓勵一線教師靈活多樣地傳授國防知識。同時,要定期組織師資培訓,比如安排教師前往軍事基地實地觀摩,親身感受大國重器的震撼威力;參與國防知識研討活動,及時更新知識儲備和互動教學技巧。日照市金海岸小學在2025年秋季開學時,就特邀了兩位特殊嘉賓—— 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而歌》節目中展現大國風范的退役軍人莊永吉,以及黨齡62年、完成跳傘2000余次的84歲空降兵老兵董永志,他們為全校師生帶來了一場震撼心靈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淮南子》有言:“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國防教育并非一時之風,而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去修習的 “必修課”。讓我們將自己的崗位視為戰斗崗位,以責任為基石鑄就鋼槍,攜手并肩,為國防建設筑牢那堅不可摧的 “精神長城”,如此,我們的國家必將更加繁榮強大,我們的歲月靜好也必將更有保障。(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