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取消,點擊鏈接辦理退改簽。”“學校需要預訂新的學習資料,進群請掃碼繳費。”“刷1單返5元,刷10單返60元,多刷多賺!”……轉眼已到8月下旬,各學校陸續開啟報到模式,詐騙分子們也開始“蠢蠢欲動”,層出不窮的各種詐騙套路,讓人防不勝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詐騙目標已從對網絡不熟悉的老年人,逐漸擴展至青少年群體。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社會經驗、法律意識不強和辨別力差的青少年群體,成為犯罪分子重點“圍獵”的對象。中國青年網調查顯示,超過4成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或身邊人都遇到過詐騙。從網絡貸款、刷單返利,到虛假購物、游戲賬號交易陷阱,再到“殺豬盤”、冒充客服或公檢法人員等等,這些電信詐騙手法中,幾乎每一種都有學生上當的案例。這些案例不僅讓孩子們蒙受財產損失,更可能對其心理造成沖擊,給新學期蒙上陰影,也為校園安全與青少年保護敲響了警鐘。
盡管騙術層出不窮,但我們并非束手無策,提升自我防范意識尤為關鍵。比如:不隨意添加陌生人好友,不輕易透露個人信息;不輕信自稱“班主任”“新同學”“客服”的陌生人;謹慎加入陌生群組,繳費、轉賬前通過可靠途徑進行核實;不隨意點擊未知鏈接,不下載陌生APP;不出租、出借、出售個人銀行卡、手機卡等。唯有主動增強自我防護能力,才能更有效地遠離詐騙風險。
倘若不幸被騙,也要保持冷靜。第一時間向警方報案,切勿自行聯系騙子試圖追回損失,以免陷入二次詐騙的陷阱。同時,要及時將受騙情況告知老師和家長,保存好各類相關證據,積極協助警方開展調查工作。此外,還應盡快聯系銀行等平臺,申請凍結賬戶,盡可能減少損失。
應對詐騙重在預防。近年來,國家持續加大反詐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通過法治手段有效打擊詐騙犯罪。教育主管部門、司法機關等也積極加強聯動,提升法治宣傳水平,主動送法進校園、進社區,有效提高了學生群體的防騙意識與防騙能力。這些舉措為校園筑起了“外部防護網”,但真正的安全,仍需家校社協同發力,學校要將反詐教育納入開學第一課,用真實案例敲響警鐘;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提醒其警惕網絡風險;社會層面則需持續營造“全民反詐”的氛圍,讓詐騙分子無處遁形。
新學期的開啟,本應是充滿希望與憧憬的旅程。多一點警惕,就少一點麻煩。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是遠離詐騙陷阱的根本所在。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提高辨識能力,筑牢安全防線,迎接一個平安、有序的新學期。(月半)(圖片源自網絡,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