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女帶四孩續面”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多次登上熱搜。事件的不斷反轉,輿論的一次次搖擺,讓網絡這把“雙刃劍”,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逗著廣大網友的神經,最終演變為“事件雙方當事人均遭網暴”的惡性網絡輿情事件。
“續面事件”網絡截圖。
這是一場典型的“網絡泄憤”,更可怕的是,這并非孤例。從西安漢服店“暴打女游客”事件、到武漢大學“性騷擾”事件、“胖貓”跳江事件……這些曾引發網絡震蕩的事件仍歷歷在目。
而這些事件背后,幾乎都在重復著“網絡泄憤—輿情審判—事件反轉—網暴”的惡性循環。這無疑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網絡泄憤不可取!面對網絡事件,不光要讓子彈多飛一會,更要讓理智和思考多飛一會。
“續面事件”中受牽連的七匹狼官方聲明。
筆者認為,網絡泄憤之所以不可取,源于其在網絡時代特有的破壞性。
道德審判取代了法律的程序,與法治社會背道而馳。近年來在網絡上引發軒然大波的“網絡泄憤”事件,無一例外都存在“道德審判走在法律宣判”之前,而且事件發生初期往往存在“一邊倒”式的網絡批判,隨著大量“深扒”“解讀”類傳播,普通事件被無限上綱上線,上升至人性、家教等社會性批判。
“胖貓”事件中警官也遭遇了網絡暴力。央視新聞報道截圖。
隨意貼標簽、刻意制造對立和矛盾。網絡事件發生后,涉事雙方會被迅速貼上各種標簽,如胖貓事件中的“撈女”標簽,武漢大學的“猥瑣男”標簽等;事件本身也會被迅速解構為“消費者與商家”“男與女”“教師與學生”等身份的對立。網友的討論也會逐漸從事件本身,跑偏至站隊、陣營、某某黨,加劇整個社會的隔閡,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信任危機。
將流量當作武器,污染網絡環境。在“網絡泄憤”事件中,當事人會將流量當作公眾審判的武器,占用大量網絡空間和資源。當公眾把注意力過多放在此類事件上,便會對網絡上的“真善美”視而不見。長此以往,會嚴重污染網絡環境,甚至讓整個社會被戾氣、仇恨、對立等情緒包裹。
那么,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走出“網絡泄憤”的泥潭呢?
內容平臺要構筑“第一道防線”。作為內容傳播的樞紐,平臺必須強化內容審核責任,完善網絡謠言及網絡暴力的識別、預警與處理機制,對明顯的情緒化表達要審慎對待,不能“任由子彈飛”,變“事后刪帖”為“事前預判、事前處置”,避免成為情緒擴散的“放大器”。
法律應該強化對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等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當前法律對網絡暴力、謠言的懲處力度偏低,導致一些“按鍵傷人”者有恃無恐,受害者維權門檻偏高。應該順應網絡發展新態勢,及時完善法律法規,為網絡設置“防火墻”,讓違法者付出應有代價。
武漢大學發布的情況通報。
網絡創作者要守住“真相紅線”。在事件發生時,不能為了“蹭熱點”跟風帶節奏,更要拒絕“標題黨”和煽動情緒的敘事,要承擔起真相“過濾器”的作用,而非謠言和情緒的“放大器”。
每個網民都應保持“克制”“自覺”。若無法甄別信息的真假,不妨讓沉默“多飛一會”,不要著急站隊、不盲目批判,更不做信息的“二傳手”和“鍵盤俠”。畢竟,在未知事件全貌時,克制自己的表達欲,是成為一名合格網民的必備素養。
人民日報關注武大圖書館事件。
“續面事件”終會淡去視野,退出你我的生活。但如果網絡環境不發生變化,下一場風暴可能會很快到來。網絡不該成為情緒的垃圾場和制造對立的工具,激濁揚清,需要每個人共同行動,只有讓理性回歸討論,讓善意充盈空間,才能讓網絡真正成為文明交流的平臺,而非撕裂社會的戰場。(眾里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