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國多地進入主汛期。
夏季本就是雨水較多的季節,網絡上卻頻現關于“暴雨山洪”的謠言,有的夸大死傷人數,有的虛構災情場景,稱“全村被淹沒”,有的刻意渲染農業損失,營造“一片衰敗”的虛假景象。
經過核實,這些虛假信息是結合當前自然現象的有意嫁接。汛期的謠言視頻多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能造成強大的心理震撼,極易引發群眾恐慌害怕,既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又阻礙防汛工作的整體推進。
在“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比起開展各種防汛工作,破除汛期謠言、警惕這場“隱形”洪水,同樣刻不容緩。
識破張冠李戴,切斷謠言傳播空間。有些謠言視頻的“障眼法”并不復雜,有的視頻畫面借用早期的歷史事件或者國外某地的畫面,經過截圖修改或者AI生成,偽造成國內某地的實時場景;有的冒用“權威部門預測”名義,刻意強化信息的可信度和傳播力。面對這類信息,我們每個人都應保持客觀理性思維,不被盲目洗腦,多問幾個“為什么”,“為什么沒看到官方信息披露”“為什么這類視頻能在網絡傳播”,也可以結合當地的氣候預報及官方披露的氣象信息來判斷真偽,謹防掉進被設計的陷阱中,成為謠言傳播的幫兇。
線下防汛攻堅,線上筑牢防慌堤壩。防汛救災是夏季要打的一場硬仗,各地防汛部門都做好了充足預案,24小時值守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搶險救災中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而造謠者卻不費吹灰之力,就給防汛救災工作添加了無數道人工障礙,群眾恐慌情緒被無限放大,以至于某地在傳出“水庫即將決堤”的謠言后引發萬人連夜轉移。這種行為必然引起全社會的憤慨,相關監管部門要加大對造謠的打擊和懲處力度,不讓謠言成為這個夏天的“次生災害”,確保防汛力量能集中投入到防汛救災主戰場上。
筑牢信息透明堤壩,以理性驅散謠言。信息的公開透明是減少謠言產生和傳播的關鍵,古時有張榜公告,今日網絡快速發展,更應加快信息披露的速度,一方面提前發布氣象信息預警,提示做好防汛準備工作,壓縮謠言傳播的空間;另一方面,全面及時地披露防汛工作的進展,告知受災的實際情況、存在哪些困難及開通社會救助渠道。當官方信息及時、準確、全面地觸達群眾,謠言自然不攻自破。洪水終將退去,但理性和信任更應該長存。
面對自然災害,我們需要的是團結與理性,而不是恐慌和猜疑,越是到了關鍵時刻,越是要保持理性冷靜。讓我們以官方信息為準繩,以科學態度辨真偽,共同守護防汛救災的“信息堤壩”,不讓謠言成為汛期的“次生災害”。(翔鶯)(圖片源自網絡)